近期,全球白银市场经历了一场剧烈震荡,价格一度飙升80%创下45年新高,却在短短数个交易日内重挫10%,这场波动背后牵扯出自1980年亨特兄弟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市场危机。
上世纪七十年代,亨特兄弟通过大量买入白银期货,一度掌控纽约商品交易所及芝加哥交易委员会的多数白银存单,现货持有量高达数亿盎司,将价格推升至50美元,最终因监管介入而崩盘。五十年后,相似的逼仓戏码再度上演,只是主角换成了全球资本。
2025年十一假期期间,中国白银供给短暂中断,海外多头资金迅速集结,利用伦敦白银现货市场库存极度紧张、流动性接近枯竭的弱点发起攻势。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伦敦市场白银库存已大幅下降三分之一,可自由流通量仅剩约2亿盎司,较2019年高点萎缩75%,而每日交易量却高达2.5亿盎司。这种供需失衡为逼仓提供了土壤。
库存锐减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产业需求持续增长导致库存自然去化;美国加征关税预期促使部分白银从伦敦流向纽约;白银ETF投资需求旺盛,大量实物被提取锁仓。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流动性危机,空头期货商难以获取现货交割,被迫涌入租赁市场,推动白银租赁利率飙升。正常情况下,一个月期限的租赁利率在1%以下,而今年10月初一度冲高至40%以上,隔夜借贷成本甚至突破100%。
多空双方激烈交锋,四个交易日内白银期货价格从47美元猛涨至近54美元,大量空头被迫平仓离场。然而,这场逼仓大戏很快遭遇转折。据彭博社报道,过去一周内至少有1000吨白银从美国、中国流入伦敦金库,缓解了现货紧张局面。同时,俄乌战场传来停火谈判消息,多头选择止盈离场,白银价格在三个交易日内跌回47美元,跌幅超过10%。
尽管逼仓风波暂时平息,但白银市场的基本面依然强劲。从产业供需看,白银长期处于偏紧状态。需求端中,工业用途占比58%,其中电气行业占23%,光伏产业占17%。光伏作为新兴绿色能源,2019-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量从119GW激增至553GW,同期白银需求从2300多吨增至6100多吨,贡献了近八成增量。供给端则受制于矿山资本开支低迷、优质资源减少、开采成本上升等因素,连续四年出现供应短缺,累计缺口达两万吨。
白银的金融属性也不容忽视。作为黄金的替代品,其价格趋势与黄金大体一致。黄金中长期上涨的确定性较强,尤其是美国债务持续膨胀背景下,市场预期将通过印钞偿还债务,这将削弱纸币信用,强化黄金价值。摩根大通预测,2026年黄金价格将突破5000美元,长期看多至6000美元。一旦黄金上涨过快,部分投机需求会流入白银套利,从而推高其价格。
银价上涨为产业链带来机遇,上游矿产企业受益最为明显。截至2024年底,兴业银锡白银储量接近3万吨,约占中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八。近三年,公司白银年产量从148吨提升至229吨,旗下三座世界级矿山达产后,产量将增长2.7倍以上。盛达资源2024年白银产量为139吨,后期目标提升至200吨以上。相比之下,中游冶炼和深加工环节盈利水平较低,湖南白银、豫光金铅2025年上半年净利率分别仅为1.4%和2.2%,远低于上游企业。
在白银大涨的背景下,相关企业股价均实现翻倍上涨,兴业银锡最大涨幅超过两倍。然而,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截至10月24日,兴业银锡、盛达资源市盈率仍高达37倍、42倍,湖南白银更是超过100倍。这种高估值引发了大股东的减持行动,兴业银锡第二大股东国民信托、盛达资源原大股东海南华瑞达已于5-6月分别减持2.5亿元、3.6亿元,湖南白银第二大股东郴州市国资控股也拟减持不超过2%股份。
尽管短期面临估值压力,但白银的长期前景依然被看好。产业供需偏紧格局难以改变,金融属性提供额外支撑,一个超级周期或正徐徐展开。对于业绩真正受益的白银龙头而言,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许只是长跑中的一次喘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