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赛道正迎来新一轮上市潮,摩尔线程、沐曦股份等企业加速冲刺资本市场。这场由技术人才驱动的产业变革,不仅重塑着中国芯片领域的竞争格局,更在AI算力需求爆发的背景下,开辟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行业领军人物的创业轨迹颇具看点。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在英伟达任职14年,曾主导中国区市场开拓,将英伟达市占率从不足50%提升至80%。2019年离任后,其团队核心成员几乎全部来自英伟达体系,涵盖架构设计、市场生态、销售管理等关键岗位。这种深度技术积淀,使得摩尔线程成立百天即跻身独角兽行列,88天完成科创板过会,创造行业最快纪录。
类似的技术迁移故事也发生在沐曦股份。创始人陈维良带领AMD上海团队核心成员创业,其中首席架构师彭莉作为AMD首位华人女科学家,主导过15款GPU芯片流片。这种技术班底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沐曦股份成立两年半完成八次股权转让,新增近百位股东,估值突破210亿元。
资本市场的追捧折射出产业预期。2025年初摩尔线程9笔股权转让中,温州科信等机构以74元/股高价受让老股,较早期投资增值数百倍。天使轮股东沛县乾曜初始投资190万元,当前持股价值达12.68亿元。这种资本盛宴背后,是国产GPU企业构建的完整产品矩阵:从面向消费端的显卡,到服务AI训练的智算集群,再到系统级芯片解决方案。
财务数据揭示着行业爆发力。沐曦股份营收从2022年42.64万元跃升至2025年一季度3.2亿元,摩尔线程同期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08.44%,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超前三年总和。毛利率指标更具说服力,摩尔线程AI智算产品毛利率达90.7%,整体毛利率从26%提升至71%,接近国际巨头水平。
但技术代差仍是现实挑战。以摩尔线程MTT S80显卡为例,虽号称对标英伟达3060系列,但在光线追踪、画面帧率等关键指标上仍有差距。为此企业采取生态兼容策略,MUSA架构支持CUDA代码自动转换,降低用户迁移成本。这种务实路径在市场份额上得到体现,目前国产GPU企业整体市占率不足1%,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贡献超98%营收。
研发投入强度印证着技术壁垒。2024年摩尔线程研发费用率高达310%,沐曦股份达121%,即便随着营收增长,2025年研发费用率仍维持在79%和68%的高位。这种技术攻坚需要产业链协同,两家企业均采用Fabless模式,依赖中芯国际等代工厂的技术突破。
市场机遇在于算力供需失衡。沐曦股份2025年一季度产销率达132%,摩尔线程在手订单超20亿元。这种行业红利期,使得企业更注重生存策略而非直接对抗国际巨头。通过抢占"国产自主可替代"市场,在AI训练、图形渲染等细分领域建立根据地,成为当前阶段的核心目标。
随着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相继启动IPO辅导,国产GPU"四小龙"格局初现。这些企业普遍选择在行业上行周期登陆资本市场,既为获取持续研发资金,也意在通过资本运作扩大品牌影响力。在技术追赶与市场开拓的双重赛道上,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化落地,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