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焦古生物学前沿探索的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全球的二十余位顶尖古生物学家齐聚申城,围绕古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度对话。这场名为“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的学术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古生物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更引发了关于恐龙“复活”可能性的热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院士在会上提出一个大胆设想: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未来或许能够“制造”出具有生命特征的恐龙。这一观点基于恐龙复原技术取得的革命性进展——科学家已从最初仅能还原恐龙骨骼结构,发展到如今能够精确复原其体表特征。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恐龙体表色素的还原等成果,均依托于严谨的科学方法与海量数据支撑,标志着复原技术正迈向更高精度。
尽管恐龙复原技术日益成熟,但“复活”恐龙仍面临重大挑战。徐星坦言,传统认知中通过提取恐龙DNA实现复活的路径几乎不可行。现有研究表明,古DNA的保存存在严格的时间限制,而目前所有恐龙化石中均未检测到完整的遗传物质。即便有研究在化石中发现了蛋白质片段,但这些碎片化信息远不足以支撑完整生物体的重建,技术层面也尚未突破关键瓶颈。
面对这些难题,科学家们正开辟新路径。徐星介绍,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发育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为“制造”恐龙提供了理论可能。通过逆向工程手段,结合现代鸟类的基因组数据(鸟类被公认为恐龙的现存近亲),研究者试图重构恐龙的遗传蓝图。这种“再造”的恐龙虽可能与史前物种存在差异,但在形态特征与行为模式上有望高度接近真实恐龙。
徐星特别强调,科学探索的本质就是突破认知边界。他以霸王龙为例指出,若未来某天地球上出现体型庞大、具有强壮后肢与锋利牙齿的类霸王龙生物,人们不必感到震惊。“这可能是人类运用生物技术创造的产物,它既延续了恐龙的演化逻辑,又融入了现代科学的智慧。”这位古生物学家认为,随着技术迭代,这样的场景或许将在数个世纪内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