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300选4!太空小鼠选拔大揭秘:“体能抗晕”双考验,智慧勇气齐上阵

   时间:2025-10-31 09:25:2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一项填补我国空间站小型哺乳动物实验空白的科学任务即将展开。此次任务将携带4只经过严格筛选的小鼠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为期5至7天的“小鼠空间环境适应性与应激响应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为此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精密筹备,从300只候选小鼠中层层选拔出最适应太空环境的个体。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洁净实验室内,科研人员为小鼠搭建了模拟太空环境的训练体系。实验动物中心工程师王祎曦透露,选拔过程堪称“小鼠版航天员考核”,300只候选小鼠需经历60多天的多轮测试,重点考察生理指标、繁殖能力、运动协调性、空间记忆等核心素质。最终仅48只进入备份名单,仅有雌雄各2只的小鼠获得“太空船票”。

体能测试环节中,科研人员启用了特制的转棒式疲劳仪。6只小鼠需在旋转滚轮上持续奔跑,坚持时间最长者方可晋级。王祎曦工程师介绍,若所有小鼠同时掉落,则选择最后脱棒的个体进入下一轮。这种设计能精准筛选出耐力最优的小鼠,确保其适应太空发射阶段的剧烈震动。

抗眩晕能力测试则模拟了航天员的失重训练。小鼠被置于高速旋转的容器中,经历横向、纵向及正反向的持续转动。科研人员通过监测前庭功能变化,筛选出对空间定向失衡无反应的个体。完成旋转测试后,小鼠需立即通过“平衡木”关卡,进一步验证其运动协调性。

此次实验选用的小黑鼠属于近交系品种,与常见的封闭群小白鼠形成鲜明对比。王祎曦解释,近交系小鼠基因高度一致,实验数据可比性强,能减少个体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这种特性使小黑鼠成为获取一致性科学数据的理想选择,尽管未来封闭群小白鼠也可能应用于航天实验。

为保障小鼠在太空的生存质量,科研团队设计了全流程监控系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方武介绍,小鼠将居住在特制实验单元中,该装置集成生命保障系统,确保从地面发射到空间站驻留期间的环境稳定。入轨后,实验单元将转移至饲养装置,配备高清摄像头实时传输画面,地面团队可24小时观察小鼠行为。

在轨期间,航天员与地面科研人员将通过多维度视频分析,研究失重、密闭环境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这项研究旨在掌握小型哺乳动物太空饲养的核心技术,揭示空间环境引发的应激响应规律。4只小鼠完成5至7天的太空驻留后,将随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地球,接受后续的深入分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强调,此次任务构建了从地面准备到在轨实验的全流程体系,为后续生物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这项从“0”到“1”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