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神秘天体的辩论正在科学界悄然展开。当编号为3I/ATLAS的天体即将完成绕日飞行、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时,天文学家们正屏息等待它最后的“表演”——这究竟是一颗普通的星际访客,还是人类首次发现的外星科技产物?
过去一周,这颗天体因靠近太阳而被强光遮挡,观测陷入停滞。但随着它逐渐脱离日面,其异常行为再次引发关注。主流观点认为,它符合彗星的典型特征:拖着长长的彗尾,表面物质在太阳辐射下蒸发,形成标志性的“脏雪球”结构。奥地利天文摄影师迈克尔·耶格尔连续两个月追踪其轨迹,坚称“这不过是一颗脾气倔强的彗星,连分裂都是家常便饭”。
然而,哈佛大学教授阿维·洛布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假设。他指出,该天体在7月曾出现罕见的“逆向尾”现象——彗尾尖端指向太阳,仿佛在“倒着跑”;到了9月,同一条尾巴又突然调转方向,恢复常规形态。官方解释将此归因于尘埃颗粒受热后的视觉变化,但洛布质疑:“如此剧烈的形态转变,却仅伴随200万吨物质的蒸发,相当于330亿吨总质量中‘掉了根睫毛’,这合理吗?”
更令他困惑的是光谱数据。天体释放的气体中检测到镍元素,却几乎找不到铁的踪迹。“镍铁合金是地球火箭常用的隔热材料,但天然彗星中从未出现过‘缺铁的镍’。”洛布耸了耸肩,“这种成分比例,太像人造产物了。”
支持彗星说的学者则以实例反驳。耶格尔提到,几周前另一颗彗星240P/NEAT就上演了“分身术”,分裂成多个碎片。“彗星本就脆弱,即使3I/ATLAS飞出太阳系后裂成两半,也不足为奇。”他强调,目前观测数据显示其轨迹和速度均未出现异常,完全符合牛顿力学预测。
今晚,这场争论将迎来关键节点。当3I/ATLAS从太阳背后完全现身时,两种可能性将浮出水面:若它按预期滑出,拖着逐渐拉长的尾巴,科学家们或许会松一口气,转而修改论文中的细节;若它突然加速或改变方向,洛布的“外星母舰”理论将获得有力支持——“就像踩了一脚油门,那将是颠覆认知的时刻。”
这颗神秘天体的最终身份,究竟是宇宙中随处可见的星际尘埃,还是某个高等文明派来的“快递员”?答案或许就在今晚揭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