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开支持小米,你们可以骂我了。”当小饱在社交平台上敲下这句话并按下发送键时,他就预料到一场舆论风暴即将袭来。果然,评论区很快被负面言论淹没,从人身攻击到诅咒“这是你最后一辆车”,让他见识到了网络暴力的威力。如今,“小米车主”这个身份,在网络上几乎成了一个负面标签,一旦暴露,就会招来各种阴阳怪气和讽刺。

随着公众对小米造车的“光环效应”逐渐消退,对产品可靠性的质疑声日益高涨。曾经被视为“形象招牌”的雷军,如今也难以抵挡批评的浪潮,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数据显示,近期小米YU7车型出现了大面积的弃单现象,部分车型的订单顺延率高达30%,与此同时,小米股价也从年内最高点下跌了近30%。
在这场舆论危机中,有一批像小饱这样的车主选择站出来,为小米发声。他们通过分享真实的驾驶体验、展示车辆的设计细节,试图在喧嚣的舆论场中传递客观、多元的声音。“我们不仅是在为雷军说话,也是在为自己的选择正名。”一位车主这样说道。
然而,并非所有车主都能保持这样的坚定。林磊就是其中一个“退群者”。三个月前,他还对小米YU7充满期待,首发当晚守着倒计时锁单,之后天天刷视频等待提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热情逐渐被失望取代。先是实拍图与渲染图差距过大,接着是刹车点头、异响共振等问题的曝光,再加上交付专员的冷淡回应,最终让他在成都车祸事故后选择了放弃。“虽然车主涉嫌酒驾,但我们还是希望小米能给出更多技术解释。”林磊无奈地说。
另一位车主刘文的退单理由则更加直接。作为“小米全家桶”用户和SU7车主,他对YU7的期待值原本很高,但实车照片出来后,他发现光环轮毂的设计从立体酷炫变成了塑料感十足的黑色板片,完全“货不对板”。更让他失望的是,后视镜防眩目这种基础配置只给MAX版本,落地近30万的电车居然还是手动方向盘。“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刘文坦言,YU7消息传出后,他几乎全程“云监工”,但最终还是被各种“小心机”劝退了。
小米的营销手段也引发了广泛争议。从续航650公里被宣传为“1300公里中间只充1次电”,到“小米超强钢”被解释为“项目名称”,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和“小字营销”遭到了消费者的疯狂炮轰。曾经以性价比著称的小米,一夜之间成了被围攻的对象,“米粉”社群的活跃度大幅下降,许多用户签名栏变成了“脱粉保平安”。
不过,也有车主对小米的产品力给予了肯定。小饱刚提了YU7不久,就开着它跨省出差。让他惊喜的是,这款纯电车在长途行驶中表现优异,中间很少需要补电,充20分钟就能跑三四百公里,几乎没有“电量焦虑”。回程时,他测试发现,在正常空调温度和舒适模式下,车速压着100码跑,续航能超过600公里。“轻装上阵的话,可以做到满电出发、1300公里中间只充1次电。”小饱感叹,虽然小米爱用“噱头营销”,但产品确实对得起宣传。
张曦的经历则更加典型。过去,他对小米的印象只有“廉价”二字,甚至“路过门店都不会往里面瞥一眼”。但SU7 Ultra拿下“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的消息让他产生了兴趣。成为YU7车主后,他发现这款车的智能驾驶体验与油车截然不同,零重力座椅、一键投影等设计也让家人赞不绝口。“每次自驾,车内都舒服得睡倒一片。”张曦认为,舆论对小米的围剿多半是因为“不了解”。

对于小米来说,这场风波不仅是产品口碑的考验,也是品牌形象的挑战。康康最近就因为开小米YU7接父母而闹得不愉快。父母认为这款车是“花架子”,甚至要求他“赶紧换车”。康康试图解释,但在汹涌的舆情下,根本无法破除老一辈的刻板印象。
在观察人士章武看来,小米正处于产品口碑“崩盘”与“稳住”的两极分化阶段。随着交付量和行驶里程的增长,问题开始暴露,从碰撞事故到异响和车机bug,每个负面案例都会被放大审视。“这是汽车产品的必经之路。”章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车辆能呈现出稳定的质量和可靠性,小米的口碑可能会反转。
然而,“拖字决”并不是小米的良药。章武指出,随着车型增多,负面评价总数也在上升,且问题不止于汽车,手机、IoT业务同样被挑剔,小米正进入“全产品线被质疑”的周期。这会让友商更加忌惮,也会拉高社会对小米的预期。“当一家企业体量足够大,人们就不再满足于它仅仅会‘卷价格’,更希望它在科技上实现引领。”
尽管如此,仍有“米粉”对小米充满信心。六六就是其中之一。好几年前,他对手机壁纸设置不满,一纸投诉提交了上去,没多久的一次更新,他就发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了。这并非他一个人的经历,许多米粉都曾通过社区反馈参与产品的优化。“小米是听劝的,能在批评中成长。”六六认为,今时今日,能做到“把消费者放心上”,就已经战胜了许多品牌。他愿意给小米时间:“它确实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