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将阿里巴巴美股及港股目标价大幅上调,美股目标价从170美元提升至245美元,港股目标价从165港元升至240港元。这一调整源于对阿里巴巴AI战略及云业务发展前景的深度研判,分析师认为该公司正通过技术赋能重构商业生态,其估值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报告指出,中国生成式AI技术的扩散速度将超越此前SaaS浪潮,阿里巴巴凭借"全栈+开放"战略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在技术架构层面,公司构建了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完整体系:通过自研含光800芯片及新一代推理芯片强化计算能力,依托通义千问系列模型构建模型层,同时运营国内最大的模型社区魔搭平台,形成技术闭环与生态协同。
云业务增长数据印证了战略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连续八个季度提升增速,主要驱动力来自互联网、自动驾驶及具身智能行业的AI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金融、医疗等传统行业正加速采用生成式AI技术,其通过API接口快速部署的特性显著降低了应用门槛。摩根大通预测,未来三年内营销、客服、供应链等核心商业环节将全面实现智能体自动化,带动服务成本下降与转化效率提升。
阿里巴巴的差异化优势在于AI技术与电商生态的深度融合。在2025云栖大会上,公司展示了针对电商场景的AI工具矩阵:造点平台实现商品图像视频的自动化生成,通义千问3-Omni模型支持多模态交互,羚羊AgentOne平台则提供企业级AI应用解决方案。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魔搭社区已积累超80万个AI智能体,帮助商家缩短商品上架周期30%,提升点击转化率18%,同时降低客服成本40%。跨境业务方面,Accio智能体可自动完成采购、翻译及合规审查等流程。
资本投入彰显战略决心。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将在AI及云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至少3800亿元人民币,资金重点投向超大规模云服务、自研芯片研发及模型迭代。这种"重资产+高技术"的投入模式,使其在IaaS、PaaS及应用层均建立起价值捕获点。例如,通过将云业务的AI Token收入转化为电商平台抽成优势,形成"技术-数据-变现"的商业飞轮。
效率提升带来的价值分配机制正在重塑商业模式。摩根大通分析指出,AI技术使商家运营成本降低15%-20%,消费者获得更精准的商品推荐与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而阿里巴巴则通过广告工具升级及智能体订阅服务获得重新定价权。特别是在线索生成与流量质量环节,基于价值的定价策略可显著提升广告ROI,为公司创造新的收入增长极。
估值逻辑的转变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分析师认为,阿里巴巴已从"电商份额流失者"重新定位为"中国互联网核心资产",对应市盈率倍数应从当前的12倍(2028财年预期)提升至15-20倍。考虑到外卖及闪购业务的短期财务扰动,报告建议投资者以2028财年业绩为基准进行估值,当前股价对应预期市盈率存在显著上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