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业、中炬高新与千禾味业作为国内酱油行业三巨头,2024年不约而同陷入“销量增长但营收停滞”的困境。数据显示,三家企业均出现单吨价格下滑现象,其中海天味业酱油吨价降至5363元,同比下降2.5%;中炬高新与千禾味业分别降至5600元和4334元。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在不同企业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市场反馈。
中炬高新与千禾味业的降价策略未能转化为营收增长。2024年两家企业虽实现销量提升,但营业收入分别出现同比下滑,且颓势延续至2025年上半年。反观海天味业,其酱油业务在2024年实现137.58亿元营收,同比增长8.87%,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进一步扩大至9.14%。这种分化使得海天味业国内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2.6%提升至2024年的13.2%,连续28年稳居行业首位。
支撑海天味业逆势增长的核心在于其双轮驱动战略。在成本控制方面,企业凭借每年超200万吨的大豆采购规模获得议价优势,并通过期货套保对冲价格波动。2024年研发支出达8.4亿元,是竞争对手中炬高新(1.7亿元)和千禾味业(0.8亿元)的数倍。持续的研发投入催生出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和高效酶解菌种,显著提升原料转化率,其毛利率连续多年领先行业。
渠道网络构建了另一道竞争壁垒。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天味业拥有6681家经销商,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及90%县级市场,五大区域市场均实现同比增长。餐饮渠道贡献约60%收入,这部分需求对价格敏感度较低,反而因降价策略吸引更多中小餐饮客户。相比之下,中炬高新2799家经销商集中于华东华南,千禾味业虽拥有3307家经销商,但三线以下城市覆盖率不足20%。
面对国内酱油市场1.31%的复合增长率(2020-2024),海天味业将突破口转向海外市场。2023年搭建海外投资平台后,次年即在越南、印尼设立子公司。选择东南亚作为首站具有战略考量:当地华人群体庞大,中式调味品接受度高;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推动调味品需求,预计2024-2029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9.1%。
企业并未简单复制国内产品,而是实施深度本土化策略。在越南市场推出的椰香酱油,结合当地饮食偏好进行改良,同时依托智能酿造技术建立品质信任。这种“技术支撑+产品适配”的模式,有效突破了地域文化壁垒。2025年6月19日,海天味业登陆港交所,开启“A+H”双平台运作,计划将约20亿港元募资用于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和海外供应链升级。
根据招股书披露,企业设定三年内海外营收突破40亿元的目标。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达269亿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63亿元接近2021年峰值。2025年上半年业绩延续增长态势,营收同比增长7.59%,净利润提升13.35%,验证了战略调整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