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过程涉及四个关键阶段,分别是充电握手阶段、充电参数配置阶段、充电阶段以及充电结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操作流程和信息交互要求,以确保充电过程安全、高效地完成。
在充电开始前,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BMS)需完成物理连接并上电。此时,BMS会首先检测低压辅助电源是否匹配。若匹配成功,双方进入充电握手阶段,交换电池和充电机的必要信息,为后续充电做好准备。
完成充电握手后,充电机和BMS进入充电参数配置阶段。在此阶段,充电机会向BMS发送其最大输出能力的报文。BMS根据这一信息判断充电机是否能够满足电池的充电需求,从而决定是否继续充电过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快充充电时,如果仪表未显示插枪信号,需检查CC2线路是否正常。
当充电参数配置完成后,充电机和BMS进入充电阶段。这一阶段中,BMS会实时向充电机发送电池的充电需求,充电机则根据这些需求调整充电电压和电流,确保充电过程平稳进行。同时,双方会相互发送各自的充电状态信息,以便及时监控和调整。
充电过程结束后,充电机和BMS进入充电结束阶段。BMS会向充电机发送整个充电过程中的统计数据,包括初始SOC(电池状态)、终了SOC、电池最低电压和最高电压等信息。充电机收到这些数据后,会向BMS反馈其输出电量和累计充电时间等信息,最后停止低压辅助电源的输出,完成整个充电流程。
在整个充电过程中,若充电机或BMS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对方报文或收到错误报文,即判定为超时。超时时间除特殊规定外均为5秒。一旦出现超时,相关设备会发送错误报文并进入错误处理状态,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