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电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公寓密集区,由于缺乏私人车库,许多居民面临无法安装家用充电桩的困境,这一矛盾已成为制约电动车普及的关键因素。
针对这一痛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方案——将城市路灯改造为电动车充电设施。研究指出,路灯网络具有天然优势:其电力供应系统已接入市政电网,产权归属明确,且广泛分布于人口密集区域,能够覆盖主要出行路线。
在堪萨斯城开展的试点项目中,研究团队通过AI算法对交通流量、土地利用等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精准规划了充电桩的布局位置。首批改造的23盏路灯充电桩,每小时可为车辆提供约50公里的续航补充,完全满足城市日常通勤需求。测试数据显示,该方案的充电效率较传统商业充电站提升超过30%。
成本优势是该项目的重要突破。相较于新建商用充电桩,路灯改造方案的硬件成本仅为其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研究团队解释,这得益于对现有电力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避免了电网扩容和土地征用的额外支出。同时,由于市政电网的负载压力远低于商业充电站,充电过程无需排队等待,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经过12个月的持续监测,试点项目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数据显示,改造后的路灯充电桩在高峰时段的利用率达到85%,且未出现电网过载情况。研究人员表示,该模式若大规模推广,有望以更低的成本构建高密度的城市充电网络,为电动车用户提供"随停随充"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