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东风-26D射程跃至5000公里,美军第二岛链“安全后院”不保,亚太格局生变

   时间:2025-10-06 14:55:4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华北某地傍晚,天空突然被一片奇异的云层笼罩,流光溢彩的轨迹如同一道横贯天际的“天路”,引发无数市民驻足仰望,手机镜头纷纷对准这片震撼的景象。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纷纷猜测这是“天宫来信”,而军事爱好者却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是中国最新型导弹试射留下的“空中印记”。

很快,大洋彼岸的军事观察机构给出了答案。美国《陆军识别》《防务新闻》等权威媒体披露,中国最新升级的“东风-26D”中远程弹道导弹已完成试射,其射程从上一代东风-26B的4000公里跃升至5000公里,引发全球军事格局的深刻震动。这一突破不仅意味着导弹覆盖范围的扩大,更标志着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技术实力迈入全新阶段。

5000公里的射程,在地图上划出了一道全新的战略分界线。美军在亚太的核心据点——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这个曾被视为“绝对安全”的后勤枢纽,如今已被彻底纳入东风-26D的打击范围。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基地、西太平洋塞班岛与天宁岛基地,甚至夏威夷珍珠港方向,都暴露在这款导弹的威慑之下。美军精心构筑的“第二岛链安全后院”,在东风-26D的射程面前,瞬间变得千疮百孔。

“过去,美军依赖距离产生的安全感,现在这种幻想被彻底击碎。”军事分析人士指出,东风-26D的威慑半径扩大后,美军在亚太的兵力集结、物资中转和远程打击支援能力,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这种变化,如同保险箱的密码被破解,美军的战略布局被迫重新调整。

东风-26D的恐怖之处,不仅在于“够得远”,更在于“拦不住”。这款导弹摒弃了传统弹道导弹的固定轨迹,采用“乘波体”弹头设计,飞行轨迹如同“打水漂”般飘忽不定。其速度从5马赫起步,最高可达18马赫(约每小时22050公里),在大气层边缘以高超音速突防,令现有反导系统束手无策。

美军现役的“萨德”“宙斯盾”和“爱国者”PAC-3 MSE反导系统,面对这种“水漂+高超音速”的组合,几乎成为“睁眼瞎”。《防务新闻》坦言,过去五年美军在关岛部署的二十多套反导系统,在东风-26D面前可能“一夜归零”。技术代差带来的无力感,正在五角大楼蔓延。

东风-26D的另一项核心使命,是猎杀大洋上的移动目标,尤其是十万吨级核动力航母。美军航母战斗群一直依赖舰载机1200公里左右的作战半径,但东风-26D的5000公里射程、高超音速突防和精准反舰能力,彻底改变了这一规则。为了避免成为活靶子,美军航母不得不退至菲律宾海以东,甚至更远的海域,远离台海、南海等热点区域。

2024年台海大演习期间,美军“里根”号航母全程在巴士海峡以东“礼貌性围观”,始终不敢靠近,正是东风-26系列早期型号威慑力的体现。如今,射程更远、突防更强、精度更高的东风-26D登场,这种“战略驱离”效果将更加显著。军事专家傅前哨直言,东风-26D的反舰精度已达“指哪打哪”的境界,一发命中即可让超级航母丧失战斗力。

东风-26D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中国高超音速武器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它与东风-17、东风-21D共同构建起一个覆盖1000公里至5000公里的立体化打击火力网。东风-17负责打掉第一岛链的防空网,东风-21D压制中程海域的美军航母,东风-26D则将第二岛链核心节点纳入打击范围。这种“近-中-远”梯次搭配、陆海空潜多维一体的体系,让美军在西太平洋陷入“两难绝境”:往前靠,风险巨大;往后撤,则彻底失去对热点区域的干预能力。

美国“陆军识别”网站承认,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已实现“全球领先”,美日等国想要追上差距,“至少需要十年”。这一结论的背后,是中国在超级风洞群建设、高性能固体燃料推进剂、耐极端高温材料等核心技术领域的长期投入与积累。从东风-17到东风-26D,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轨迹,展现了“稳扎稳打、持续迭代”的务实模式,与美国项目屡屡受挫形成鲜明对比。

东风-26D的横空出世,本质是对地区力量失衡的强力矫正。近年来,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系统、拉拢盟友军演、在台海与南海挑动敏感神经,试图用“岛链”锁住中国。东风-26D的升级,正是中国对这种军事围堵的有力回应:你有你的岛链,我有我的东风。它以无可辩驳的技术优势,戳破了美军“绝对安全保护伞”的神话,迫使各方回归理性,共同维护亚太和平。

正如美国《Defence-Blog》网站所言,东风-26D的核心目的并非挑起战端,而是“锁死美军肆意挑衅的空间”。强大的防御能力,才是遏制战争、保障和平的基石。东风系列导弹的发展轨迹,是中国国防科技厚积薄发的缩影,也是大国博弈中技术优势决定战略主动权的生动写照。在技术构筑的安全屏障下,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正获得更有力的保障。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