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摊贩的意外走红,让景德镇街头多了道特殊风景。这位被网友称为“鸡排哥”的48岁男子,近日因持续占据热搜榜单引发社会关注。从摆摊卖鸡排的寻常生活到成为流量焦点,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狂欢正深刻改变着他的人生轨迹。
李俊永的摊位位于景德镇某中学门口,这个经营了五年的小吃摊因独特经营理念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坚持的“三原则”成为口碑基础:学生购买优惠1元、下午四点半优先学生、装袋时永远敞开口。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经营方式,配合“你可以拒绝我,但别拒绝美味”等幽默金句,让6元鸡排的消费体验超越了食物本身。
国庆假期期间,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将这位摊主推上风口浪尖。原本百米长的排队队伍因游客激增扩展至数百米,等待时间延长至两三小时。黄牛趁机推出代排队服务,每小时收费25-50元,甚至出现200元购买“首单特权”的乱象。周边商家迅速推出印有其形象的冰箱贴、钥匙扣等文创产品,现场炸鸡排的视频片段也在网络平台明码标价。
当地文旅部门敏锐捕捉到流量机遇,聘请李俊永担任文旅推荐官,并成立多个专项工作组维持现场秩序。这种官方背书进一步推高了热度,却也让当事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压力。据知情人士透露,其手臂上的烫伤疤痕被过度解读,家人不得不裂变式开设十余个摊位应对客流,但这种扩张反而加剧了经营负担。
走红带来的不仅是商业机会,更有非理性的流量裹挟。冒充其已故父亲的摊主、模仿经营的“山寨版”、食材安全质疑等事件接踵而至。李俊永在直播中透露,自己每天仅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即便在高温环境下连续工作,仍被要求随时配合合影。面对“我要窒息了”的无奈感慨,折射出素人网红在流量洪流中的生存困境。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此前走红的“拉面哥”程运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已无法回归集市摆摊的平静生活;“理发师晓华”虽保持热度,但日均睡眠不足两小时的爆红期已成往事。这些案例显示,突如其来的关注往往伴随着边界模糊的集体围观,将普通人推入难以承受的聚光灯下。
值得注意的是,李俊永在流量狂潮中保持着清醒认知。他坚持不涨价、不签约MCN机构、不进行直播带货,这种克制态度在当下网红经济中显得尤为珍贵。但持续的围观压力已对其生活造成实质影响,据附近摊主描述,其近期精神状态明显疲惫,与往日轻松叫卖的模样判若两人。
社交媒体时代,每个热点的背后都暗含复杂的群体心理。有观察者指出,打卡行为实质是“社交货币”的变现需求,当无数“微小要求”汇聚成集体施压,实质构成了对个体空间的侵犯。这种狂欢式追捧,最终可能演变为对当事人真实生活的解构。
在流量快速迭代的今天,如何平衡关注与尊重成为重要课题。正如某网友评论所言,当精神贫瘠的群体将某个鲜活生命视为能量补给站,这种不对等的关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剥削。对于李俊永们而言,保持经营初心比接住流量更为重要,毕竟,六元鸡排带来的快乐,本就源于那份不掺杂质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