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核能领军企业法马通近日宣布,已与意大利新技术、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署(ENEA)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携手研发适用于月球极端环境的核裂变反应堆技术,为未来月球基地提供稳定能源支持。这一合作标志着欧洲在太空核能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月球长期生存的能源瓶颈。
法马通与ENEA签署月球核反应堆合作备忘录(ENEA官网图)
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攻克三大技术难题:一是优化核燃料配方,提升反应堆在极端条件下的效率与安全性;二是研发能承受太空辐射、微陨石撞击及极端温差的新型材料;三是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轻量化、高可靠性的反应堆部件。法马通强调,核反应堆的耐久性与独立性使其成为月球长期驻留的理想能源方案,尤其在长达14天的月夜期间,可替代受光照限制的太阳能系统。
意大利在月球能源领域布局已久。2024年,该国航天局启动“塞勒涅”项目,由ENEA牵头研发小型核裂变反应堆。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ENEA此次与法马通的合作将整合欧洲在核工程与航天材料领域的优势资源。法马通指出,此举不仅将增强欧洲在太空核能领域的技术储备,更为人类重返月球及后续火星探测任务奠定能源基础。
全球范围内,核能已成为月球基地能源供应的竞争焦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8月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部署100千瓦级月球核反应堆,但专家质疑其时间表过于激进。当前技术面临多重挑战:从核燃料低温启动、辐射防护设计,到低重力环境下的热管理系统,均需突破现有工程极限。空间核反应堆的历史事故也引发对安全性的持续关注。
中国航天领域专家分析指出,月球两极永久阴影区、火星尘暴等极端环境,使得传统太阳能与化学燃料难以满足长期任务需求。核反应堆电源凭借不依赖光照、功率范围广(千瓦至兆瓦级)、储能密度高等优势,成为深空探测的关键技术。然而,其研发需整合核工程、航天器设计、电力转换等多领域能力,目前尚无单一机构具备全链条技术。
在国际合作层面,月球核能研发呈现多极化趋势。截至今年4月,中国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已吸引17国及国际组织参与,建设分两阶段推进: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2045年前实现拓展型。该科研站将具备地月往返、能源供应、月面科考等综合能力,支持多学科长期研究。
俄罗斯亦加速布局月球核能。2024年,俄国家航天集团透露将与中国合作,于2033至2035年间在月球建造核电站。今年5月,中俄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核电站将为国际月球科研站提供能源支持,助力测试长期无人操作技术,为人类月球定居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