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越半个世纪,旅行者号携人类好奇孤身远征,于宇宙镌刻文明印记

   时间:2025-10-08 13:43:5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旅行者2号的探测数据穿越180亿公里的星际空间抵达地球时,科学家们在一个看似平常的等离子体波动图中捕捉到了异常——本应呈现周期性波动的曲线,在距离太阳约180亿公里处突然出现了三次尖锐脉冲。这些脉冲的频率恰好是人类1974年通过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向宇宙发送的"宇宙明信片"频率的三分之一,且间隔时间精确到毫秒级。这种规律性既不符合星际尘埃碰撞产生的随机干扰,也与已知的天体物理辐射现象存在显著差异。

回溯至1977年,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台上,工程师们正为这个半人高的金属探测器做最后准备。他们像对待新生儿般小心翼翼地为它包裹镀金铝板,板上镌刻着地球的精确坐标、人类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用二进制编码的地球文明简介。这个被命名为"旅行者号"的探测器,承载着人类对宇宙最原始的好奇,带着刻有地球信息的"时间胶囊"开始了它的孤独远征。

支撑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星际旅行的,是探测器内部仅重4.8公斤的钚-238同位素热源。这种放射性物质每87.7年能量就会减半,导致探测器的电力供应持续衰减。2003年,工程师们不得不关闭等离子体子系统;2016年,紫外光谱仪停止工作;去年,连维持探测器姿态的备用传感器也进入了休眠状态。就像一位逐渐老去的探险家,旅行者号不断舍弃非必要的设备,只为在电力耗尽前走得更远。

在旅行者1号携带的金唱片中,收录了一段4分钟的座头鲸歌声。1977年录制这段声音时,科学家特意选择了这种能在海洋中传播数千公里的低频声波。他们希望,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文明,或许能像地球海洋传递鲸歌那样,接收到人类的声音。如今,这段声音正以光速穿越星际介质稀薄的日球层顶,向着未知的星系扩散。

2023年,地面控制中心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16小时等待。旅行者2号的姿态控制系统突然出现偏差,探测器面临偏离航线的危险。由于信号传播需要16个小时,工程师们发出修正指令后,只能焦急地等待反馈。当第17个小时屏幕上跳出"指令执行成功"的提示时,控制室内爆发出欢呼,有人激动得红了眼眶。

这场星际探险充满了未解之谜。1989年,旅行者2号飞掠海王星时,拍摄到其南半球有一个相当于地球大小的巨大黑斑。但当哈勃望远镜后续观测时,这个被命名为"大黑斑"的巨型风暴却神秘消失。如今,探测器传回的异常脉冲信号,再次向人类展示了宇宙的不可预测性。

尽管两个旅行者号探测器正以每年约3.5亿公里的速度背向而行,但它们都携带着相同的金唱片。这张直径30厘米的铜质磁盘,记录着55种语言的问候语、90分钟的音乐精选,以及115张反映地球文明的图片。这种"孤独中的联结",恰如人类历史上那些各自探索的探险家,虽然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但都带着对未知的共同渴望。

关于探测器是否真正飞出太阳系的争论仍在继续。日球层顶与奥尔特云的边界之争,可能还要持续数十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探测器已经创造了人类造物的最远飞行记录。当它们的电力最终耗尽,这些沉默的金属使者将成为宇宙中的漂流瓶,带着人类文明的痕迹,在星际空间中永恒航行。

将探测器的飞行历程与人类文明史进行时空压缩对比,会得到令人震撼的数据:如果把探测器50年的飞行时间压缩为一年,那么它在1月发射,3月飞越木星,9月抵达土星,直到12月中旬才刚刚穿越日球层顶。而人类从原始部落发展到现代文明,在这张时间轴上还占不到一天的时间。这种时空尺度的对比,既凸显了人类的渺小,也展现了探索精神的伟大。

如今,每当刷新NASA的旅行者号数据页面,那些缓慢更新的数字都在诉说着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距离太阳182亿公里,速度每秒15.4公里,信号传输时间16小时23分钟。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对宇宙最纯粹的向往,更是我们试图在浩瀚星空中留下印记的执着追求。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