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功能日益强大,5G网络、高刷新率屏幕和顶级处理器成为标配,但这些技术进步也带来了更高的能耗。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延长续航时间,成为各大厂商必须攻克的课题。为此,厂商们纷纷采取不同策略,有的选择增大电池容量,有的优化散热系统,还有的通过底层软件优化来降低功耗,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近期,海外媒体对六款旗舰机型进行了极限续航测试,包括小米17 Pro Max、苹果iPhone 17 Pro Max、三星Galaxy S25 Ultra、小米15 Pro、一加13和谷歌Pixel 10 Pro XL。测试模拟了重度用户一天的典型使用场景,涵盖3小时游戏、3小时视频播放、1.5小时网页浏览、1.5小时社交媒体使用,以及持续拍摄4K视频直至电量耗尽。这些项目分别考验了GPU性能、屏幕功耗、CPU与网络通信的协同效率,以及4K视频拍摄这一高耗电操作。
测试结果显示,小米17 Pro Max以13小时36分钟的成绩位居榜首,但其搭载的7500mAh硅碳电池容量比排名第二的iPhone 17 Pro Max(4823mAh)高出55.22%。这一结果令人意外,因为硅碳电池作为下一代技术,理论上应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然而,仅靠电池容量提升并未带来绝对优势,可能与其搭载的高功耗组件或系统优化不足有关。
苹果iPhone 17 Pro Max的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电池容量明显小于小米,但其续航时间仅相差5分钟。这得益于A系列芯片在能效比上的领先地位,以及iOS系统对后台活动的严格管控和第三方应用功耗的规范。特别是在4K视频拍摄环节,苹果的图像信号处理器和视频编码器优化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降低了这一高耗电操作的能耗。
其他机型的表现也各有特点。三星Galaxy S25 Ultra以11小时20分钟位居中游,可能与其高分辨率屏幕和高性能模式有关;小米15 Pro作为前代产品,12小时31分钟的成绩显示了小米在能效优化上的进步;一加13的11小时56分钟符合其“流畅体验”的定位,可能在游戏环节表现更佳;谷歌Pixel 10 Pro XL的11小时28分钟则反映了原生Android系统在能效管理上的特点。
手机续航并非仅由电池容量决定。处理器能效方面,苹果A系列芯片通过架构定制和异构计算优化功耗;屏幕技术上,自适应刷新率技术可根据内容动态调整刷新率,节省电力;软件优化层面,iOS和Android各厂商的定制系统对实际功耗影响显著。例如,iOS对后台活动的严格管控和Android厂商的深度优化,均能有效延长续航时间。
展望未来,电池技术革新将聚焦于提高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硅碳电池等新材料有望成为主流。芯片能效提升方面,先进制程和专用协处理器可进一步降低功耗。软件智能调度领域,AI驱动的功耗管理将实现更精细化的资源分配。5G及以上技术的普及和无线充电的成熟,可能改变用户的充电习惯,缓解续航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