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再次成为全球科技界焦点——其科学家团队连续两年斩获诺贝尔奖,不仅彰显了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更凸显了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对未来产业格局的颠覆性潜力。这一系列成就背后,是谷歌长期投入科研创新的战略布局正在结出硕果。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位量子力学领域先驱者共享殊荣。其中,谷歌量子AI实验室现任硬件首席科学家米歇尔·德沃雷(Michel Devoret)与前硬件团队负责人约翰·马丁尼斯(John Martinis)位列获奖名单。瑞典皇家科学院特别指出,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宏观系统中量子隧穿效应与能量量子化的存在,这一发现为构建实用型量子计算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德沃雷目前仍活跃在谷歌研发一线,主导可扩展容错量子系统的开发;马丁尼斯则曾在2019年带领团队实现"量子霸权"里程碑,尽管其已于2020年离开公司,但研究成果持续影响着行业走向。
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社交媒体发文祝贺时强调,获奖者的突破性工作"为纠错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这番表态暗含深意——当全球科技巨头竞相布局下一代计算技术时,谷歌正通过基础研究构筑技术壁垒。据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每年在量子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10亿美元,这种长期主义策略正在转化为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时间回溯至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同样花落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首席执行官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与科学家约翰·詹珀(John Jumper)凭借AlphaFold2模型获奖,该技术破解了困扰生物学界半个世纪的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截至目前,该模型已预测近2亿种蛋白质结构,被全球190个国家的200多万研究人员使用,直接推动了新药研发与疫苗设计的变革。与他们同获殊荣的华盛顿大学教授大卫·贝克(David Baker),则因开发蛋白质设计算法受到认可,这从侧面印证了AI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性作用。
连续两年在不同学科斩获诺奖,折射出谷歌独特的研发体系。不同于传统企业的应用导向,该公司更注重底层技术的突破性研究。量子计算实验室与DeepMind形成双轮驱动:前者瞄准后摩尔时代的算力革命,后者则通过机器学习重构科学发现范式。这种布局使谷歌在制药、材料科学、密码学等多个领域建立起技术优势。
皮查伊在内部邮件中透露的细节更具说服力:"在谷歌,有五位诺奖得主正在改变世界——两年内收获三项大奖。"他特别指出,公司吸引顶尖人才的秘诀在于"允许科学家以十年为单位规划研究"。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量子实验室与DeepMind的独立运作机制,更反映在资源分配上——即使某些项目短期内无法产生商业回报,仍能获得持续支持。
行业分析师指出,谷歌的诺奖轨迹揭示了科技竞争的新维度。当其他企业忙于将现有技术商业化时,谷歌通过基础研究提前锁定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技术制高点。量子计算若实现突破,可能颠覆现有加密体系与云计算格局;AI驱动的生物技术则可能重塑整个医疗产业。这些潜在变革,正是资本市场持续看好谷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