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鸿钧新能源与沙特合作伙伴在利雅得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投资建设6GW高效异质结光伏组件生产基地。这是继珠海、启东两大国内基地投产后,鸿钧新能源首次布局海外市场,格力集团作为战略股东参与其中。这家成立于2023年的新能源企业,正成为最新一批"出海"光伏企业的代表。
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已有15家中国光伏企业公布海外建厂计划,总投资规模突破204亿元。其中中东地区成为最热门的投资目的地,全球光伏企业在此规划的产能累计达276.6GW。这种集中式布局引发行业担忧,产能过剩风险正在从国内向海外蔓延。
与往年龙头企业主导的出海潮不同,本轮建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红太阳新能源、和光同程等三线企业成为主力军,钧达股份、正泰等二线企业加速跟进,一线龙头中仅有晶澳科技等少数企业推进新项目。这种"中小军团"扎堆出海的现象,折射出国内光伏产业深度调整期的生存焦虑。
中东地区之所以成为"香饽饽",源于双重战略价值。从能源转型需求看,沙特等石油国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光伏发展目标,仅沙特就计划到2030年实现40GW光伏装机。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中东北非地区太阳能发电量将增长15倍。从贸易壁垒角度看,该地区地处欧亚非交汇点,产品可规避美欧贸易限制,成为辐射全球市场的"战略支点"。正泰新能在土耳其新建的5GW一体化工厂,80%产品将出口美国和欧洲市场,正是这种战略价值的体现。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中国光伏企业延续了国内升级路径。鸿钧新能源沙特基地采用的异质结技术,使其成为中东首个此类项目。主产业链四大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全面布局,仅中东地区规划的硅片、电池及组件产能就达116.6GW,配套的硅料产能也有27万吨。这种"技术复制+产能移植"的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光伏产业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辅产业链企业也加入出海大军。继2024年3家支架制造商落户沙特后,今年又有信义玻璃等4家光伏玻璃企业进驻中东,规划总产能达268万吨。这些企业面临国内产能过剩、价格跌破成本的困境,出海成为突破内卷的关键选择。但集体扩张可能带来新的过剩危机,中东市场或将重蹈国内价格战的覆辙。
全球光伏产能正在向中东地区加速聚集。除中国企业外,日本Nippon Energy在迪拜规划组件产能,TOYO Solar在埃塞俄比亚布局电池片项目。2025年上半年,其他国家在中东非洲地区的光伏产能扩张计划达52GW。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同期规划的光伏产能高达141.88GW,全球光伏产业竞争格局面临深刻调整。
这种"国内控产、海外卷产"的模式引发行业反思。专家指出,单纯将产能转移至海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建立全球产能协调机制。历史上东南亚四国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当地光伏企业曾因规避欧美贸易壁垒而繁荣,但最终遭遇"反规避"调查重创。当前中国企业在中东的密集布局,可能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应。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转型升级。光伏企业必须摆脱"产量竞赛"的惯性思维,向高技术、高价值领域突破。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全球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化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赛道。这种转型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决定着中国光伏产业能否持续引领全球能源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