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火星杰泽罗陨石坑黏土现端倪,有机碳与矿物相伴或藏生命密码?

   时间:2025-10-12 10:15:1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毅力”号火星车在杰泽罗陨石坑展开钻探任务时,谁也没想到那些灰扑扑的泥岩会成为全球科学界的焦点。这片曾被卫星图像标记为“古代湖泊三角洲”的区域,如今正因岩芯样本中检测到的特殊物质组合,引发关于火星生命可能性的激烈讨论。

《自然》杂志最新刊载的研究显示,在“光明天使”泥岩层中,科学家通过车载仪器发现了磷酸铁与硫化铁的密集分布。这些直径仅毫米级的矿物结核中,竟包裹着大量有机碳颗粒。这种组合在地球地质记录中具有特殊意义——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其代谢过程常导致磷酸盐与铁元素结合,形成类似的矿物沉积。

研究团队特别强调了这些矿物的形成环境。不同于高温岩浆冷却产物,杰泽罗的矿物结晶发生在低温沉积环境中。水流携带的溶解物质在长期沉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磷酸铁与硫化铁的共生结构。有机碳与这些矿物的空间关联性,远超单纯化学反应所能解释的范围。

不过学界对火星生命证据的判定始终保持谨慎。有地质学家指出,火星黏土矿物可能存在非生物成因:早期火山活动释放的含铁蒸汽,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反应后,同样能生成磷酸铁类矿物。更棘手的是,“好奇”号此前在盖尔陨石坑的探测表明,强盐水溶液可能已侵蚀掉大部分原始沉积记录。

但此次发现的沉积特征提供了新线索。杰泽罗岩芯中的矿物结晶呈现出明显的层理结构,这是水流长期作用形成的典型特征。更重要的是,“毅力”号已将封装着岩芯样本的钛合金管存入密封舱,这些珍贵样本将在未来十年内通过火星样本返回计划运抵地球实验室。

传统观念认为,寻找外星生命应聚焦于宏观化石或现存微生物。但火星极端环境迫使科学家转变思路:强烈的宇宙辐射和稀薄大气,可能早已将生物体分解为分子级痕迹。而黏土矿物特有的吸附性和低渗透性,恰好为保存这些微小证据提供了理想条件。

回溯数十亿年前,杰泽罗陨石坑可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湖泊。漂浮在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其死亡后的残骸被泥沙迅速掩埋,在缺氧环境中逐渐转化为稳定的矿物组合。这些被时间凝固的“化学指纹”,直到今日才被人类探测器唤醒。

当前争议的核心在于矿物成因的判定。支持生物成因的学者指出,非生物过程难以解释有机碳与特定矿物的精确共存;而反对者强调,单纯的水岩反应在特定条件下也能产生类似组合。最终答案或许要等到地球实验室完成同位素分析和显微结构观测后才能揭晓。

这场由火星泥巴引发的科学风暴,正在重塑人类对地外生命的认知框架。当“毅力”号继续在陨石坑底部钻探时,那些被封存在钛管中的微小颗粒,或许正承载着改变宇宙观的终极答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