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朝阳,孩子们有机会与古生物化石亲密接触,这种体验或许能点燃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当时,他正参与在朝阳市举办的“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
徐星因在恐龙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被誉为“恐龙院士”,他参与命名的恐龙种类已超过80种。但他强调,自己从事科普工作的初衷并非让所有孩子都投身古生物学,而是希望激发更多人对自然与科学的兴趣。“只有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的氛围,才能为科技发展筑牢根基。”他说。
辽宁朝阳在徐星眼中是一片充满科学价值的土地。这里因发现“中华龙鸟”和“辽宁古果”而被誉为“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经过数十年的系统研究,当地已发现45类、343属、628种化石,几乎完整呈现了晚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全貌。
“化石是地球历史的文字,每一块都承载着独特的自然遗产。”徐星指出,朝阳发现的热河生物群为理解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20多年前,徐星撰写的一篇恐龙科普文章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题为《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让无数孩子通过学习了解到,恐龙与鸟类之间存在演化联系,激发了他们对古生物学的浓厚兴趣。“科学语言和科普语言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徐星回忆道,“为四年级学生创作既要保证科学性,又要兼具文学性,这对我是巨大的挑战。”
文章中,徐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恐龙与鸟类的关联:“提到恐龙,人们会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笨重的马门溪龙;说起鸟类,则会联想到轻盈的鸽子或绚丽的孔雀。但大量化石证明,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演化,最终变成了翱翔天际的鸟儿……”当这篇课文最终呈现在课本上时,徐星坦言“自豪感甚至超过了取得科研成果”。
在徐星看来,科学认知始于孩童时期。恐龙化石能吸引七八岁孩子的目光,进而引导他们关注科学、探索未知。尽管长期坚持科普工作让他面临质疑——“有人认为院士的时间应优先用于科研”,但他始终认为,“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都是推动科学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