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走进陕西航天育种基地:探秘“太空种子”的蜕变之旅与未来展望

   时间:2025-10-14 11:00:0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来自俄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等11个国家的12位国际媒体记者,随“走读中国 遇见陕西”国际媒体交流项目走进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面选育基地,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农业科技的最新突破。

作为陕西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科研机构,该中心依托太空诱变技术,结合分子育种与传统手段,致力于选育优质、抗逆、高产的植物新种质。其地面选育基地占地150余亩,涵盖核心试验区与设施农业用地,承担着航天育种种质在自然环境下的选育任务。在科普研学部部长杨勇的引导下,记者团穿梭于试验田间,目睹了航天育种成果的多样性——从抗寒耐盐碱的牧草、抗倒伏的高产小麦,到具有调节血糖功能的辣椒,各类作物展现了航天育种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

其中,一种被称为“蛋白草”的牧草引发了记者们的浓厚兴趣。这种富含蛋白质、具有降三高功效的作物,让白俄罗斯“明斯克新闻”通讯社编辑阿纳斯塔西娅·布内吉纳直呼“口感像家乡的野菠菜”。据介绍,该中心已累计将600余份植物材料送入太空,通过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环境诱导基因突变,成功培育出“米谷1号”小米、“太空牧草”等适应高原环境的高产新品种。

以“米谷1号”为例,自2018年与米脂县合作推广以来,该品种已迭代至第八代。田间数据显示,其抗病率与耐旱性较传统品种分别提升30%和25%,亩产增加150斤以上。目前,“米谷2号”“米谷3号”等新一代品种正进入关键选育阶段,预计2026年完成试验示范并大规模推广。中心还通过国际合作平台,与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国共建育种基地,推动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计划输出“种子+技术+标准”的全套解决方案,涵盖智能农业装备与大数据管理系统。

航天育种并非简单的“种子上天”。航天五院高级工程师张传军解释,这项技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与高空气球,将种子暴露于微重力、宇宙射线等特殊环境,诱发基因变异。相较于传统育种,航天育种的变异率是普通诱变育种的3-4倍,育种周期缩短近一半。例如,经太空搭载的水稻种子,植株增高、分蘖力增强、穗型增大,单季亩产最高达750公斤,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显著提升。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中国通过航天与核诱变技术已培育推广800余个新品种,关键性状全面优于原始作物。

然而,优良种源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杨勇强调,种子返回地球后,需经科研人员多年、多代筛选培育。部分新品种可能对区域性病害抗性不足,需在早期定向筛选抗病性,并配套绿色防治技术。例如,通过航天育种培育的富含花青素的玉米,不仅具备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其提取的RS3抗性淀粉还可调节肠道菌群、控制血糖,市场价值与产业前景广阔。张传军指出,此类作物产值可提升数倍,是农业提质与结构转型的重要资源。

中国航天育种的探索始于1987年。当年,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搭载小麦、水稻等百余种作物种子完成首次“太空之旅”,返回后培育出“铁丰18”大豆、“鲁棉1号”棉花等国家发明奖获奖品种。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持续利用航天技术开展育种研发的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及天宫空间站均承担了航天育种搭载任务,年均开展两次试验,为作物改良提供了稳定平台。

展望未来,航天育种的边界或将扩展至月球与火星。张传军透露,太空全株紫玉米的花青素含量是普通品种的6-8倍,抗性淀粉则对脂肪肝与减肥人群有益;太空黄酮小麦可延伸出预防近视、增强免疫力的产业链。他提出,未来需在深空轨道开展搭载试验,解决近地空间无法实现的基因变异问题,甚至让种子在太空中完成全生命周期培养。同时,杨勇认为,航天育种应与智慧农业结合,通过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模拟太空环境,实现育种过程的智能调控。育种对象将从粮食作物向微生物、经济林木等领域拓展,产业链也将加速全球化,惠及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