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异构计算硬件体系凭借其多样化的计算单元组合,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解决方案。该体系主要由CPU、GPU、FPGA和ASIC等不同类型的处理器构成,每种处理器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作为通用计算核心的CPU,以其强大的逻辑控制和任务调度能力,在处理复杂串行任务时表现突出。然而,在AI计算场景中,CPU的并行计算能力相对有限,能效比也低于专用加速器。现代CPU通过集成多核心和SIMD指令集(如AVX-512)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AI计算性能,但仍与专用硬件存在差距。
GPU最初为图形渲染设计,因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现已成为AI训练和推理的主流选择。GPU配备数千个计算核心,在矩阵运算和卷积运算等AI核心算法上表现优异。尽管GPU在能效比方面优于CPU,但功耗较高且成本昂贵。在特定算法场景中,GPU的效率可能不及专用芯片。
FPGA以其硬件可重构特性,允许用户根据特定应用需求定制硬件逻辑,实现高度优化的计算加速。FPGA在能效比和灵活性方面具有优势,特别适合需要定制化加速的场景。然而,FPGA开发复杂度高,需要专业硬件设计知识,且运行频率相对较低,在大规模部署时面临挑战。
ASIC针对特定应用进行优化,在能效比和性能方面表现最佳。AI领域的ASIC(如TPU、NPU)针对深度学习算法特点进行专门优化,实现了极高的计算密度和能效比。然而,ASIC缺乏通用性,开发成本高且周期长,适合大规模、固定场景的应用。
在大模型场景中,不同芯片各有所长:GPU适合大规模并行训练,ASIC适合高能效推理,FPGA适合特定算法加速,CPU适合任务调度和控制。异构计算架构通过合理组合这些计算单元,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整体系统性能的最优化。
从性能功耗比来看,ASIC表现最优,GPU次之,FPGA再次之,CPU最低。但从灵活性和开发难度来看,则呈现相反趋势。在实际异构计算系统中,CPU+GPU组合常用于通用AI训练,CPU+FPGA组合用于需要定制化加速的场景,CPU+ASIC组合则用于大规模推理部署。这种多样化的硬件组合,为不同场景下的AI计算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
国产AI芯片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和产品体系。主要厂商包括寒武纪、华为昇腾、海光、壁仞、燧原、沐曦、摩尔线程等,各自推出了具有特色的AI芯片产品。
寒武纪作为国内AI芯片的领军企业,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提供云边端全场景AI芯片产品。其云端产品线包括思元290、思元370等,边缘端产品线包括MLU220系列,终端产品线包括智能处理器IP。寒武纪采用自研DSA计算架构,与特斯拉DOJO的存算一体架构和壁仞科技的近存架构形成不同的技术路线。
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包括昇腾910和昇腾310等,其中昇腾910是面向训练的高性能AI芯片,昇腾310主要面向推理场景。昇腾芯片采用达芬奇架构,支持3D Cube计算引擎,在AI计算性能方面具有竞争力。华为还推出了MindSpore AI框架,与昇腾芯片深度协同,形成了全栈AI解决方案。
海光DCU系列是基于GPGPU架构的AI加速器,兼容CUDA生态,降低了用户迁移成本。海光DCU产品深算一号在通用计算和AI计算方面表现均衡,特别适合科学计算与AI融合的应用场景。壁仞BR100系列采用近存计算架构,在计算密度和能效比方面具有创新,是国内高端AI芯片的代表之一。
燧原科技、沐曦集成电路、摩尔线程等新兴AI芯片企业也各具特色。燧原科技推出邃思系列AI芯片,采用自研的GCU架构;沐曦集成电路专注于高性能GPU研发;摩尔线程则面向图形计算和AI计算融合场景。这些企业的创新推动着国产AI芯片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在国产AI芯片技术路线中,多数厂商采用自研指令集,以实现更好的性能优化;在制程工艺方面,普遍采用7nm、5nm等先进工艺;在算力指标方面,高端产品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在生态兼容性方面,通过支持主流AI框架、提供迁移工具等方式,降低开发者使用门槛。
从技术路线来看,国产AI芯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寒武纪为代表的NPU路线,专注于神经网络处理;二是以华为昇腾为代表的达芬奇架构路线,强调3D Cube计算技术;三是以壁仞为代表的类GPU路线,兼容CUDA生态。这些不同的技术路线反映了国产AI芯片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过程中的多元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