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磁约束核聚变能量导出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研究团队自主研制并投入运行的工程性液态金属与氦气工质热工研究平台,标志着我国已构建起覆盖聚变堆全工况的液态金属-氦冷双技术路线验证体系,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核心技术,核聚变装置的能量导出效率直接影响发电可行性。包层系统作为实现热能转化与氚增殖的关键部件,其技术路线选择备受关注。当前国际主流方案分为液态金属包层与氦冷固态包层两大体系,我国通过建设双平台验证体系,同步推进两条技术路线的工程化研究。
液态金属热工研究平台在强磁场环境适应性方面取得突破。该装置可在0-4特斯拉强磁场、300-550℃高温条件下稳定运行,核心参数哈特曼数达到10000,真实模拟聚变堆芯工况。平台重点攻关磁流体动力学效应对传热性能的影响机制,为液态锂铅包层技术的自主研发提供关键实验数据,有效解决强磁环境下的热工控制难题。
氦气工质热工研究平台聚焦高压宽温域运行技术。参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标准建设的该装置,具备4-12兆帕压力、常温至500℃的宽温域运行能力。平台实现三大核心设备国产化:电磁轴承氦气主风机突破转子无接触运行技术,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提升热交换效率30%,金属波纹管密封阀门将系统泄漏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级别。模块化设计理念验证了工厂预制安装的可行性,为ITER项目及商用堆建设提供重要成本控制参考。
双平台体系的建成显著提升我国聚变技术自主化水平。研究团队系统掌握氦冷系统从设计、制造到集成的全链条核心技术,形成覆盖主风机、换热器等关键设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该成果不仅强化了我国在聚变堆热工水力领域的工程验证能力,更为后续聚变实验堆建设及ITER国际合作项目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推动人类向可控核聚变能源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