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黄金周,全国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突破24亿人次,日均客流达3.04亿,创历史新高。然而,这场旅游盛宴背后,民航业却陷入“旺丁不旺财”的怪圈——出行人次激增的同时,航空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承压,行业整体仍未摆脱亏损阴影。
机票价格波动成为市场焦点。今年国庆假期,国内机票均价同比上涨9.2%,裸票价达804元,社交媒体上“蹲降价失败”的吐槽频现。但价格回升并未转化为利润,行业数据显示,国内机票价格仍远低于盈亏平衡点。民航局反内卷措施下,航空公司被要求规范价格竞争,7月以来行业运价动态监测机制逐步建立,8月《航空客运自律公约》出台,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倾销。
在全行业亏损中,春秋航空以差异化策略突围。这家以“低票价、高效率”著称的廉航,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69亿元,净利润率超10%,成为行业唯一盈利的大型航司。其商业模式核心在于极致成本控制:通过高比例红眼航班降低起降费用,直销渠道占比超90%削减销售成本,更取消免费餐食等非核心服务。据测算,仅餐食一项,春秋航空每年可节省数亿元成本,而三大航2024年餐食费用同比增幅均超40%,直接拖累利润表现。
消费趋势变化为廉航提供生存土壤。路透社测算显示,今年黄金周人均出游消费同比下降0.55%,为2022年以来最低。武汉街头、丽江景区停车场出现的“帐篷族”,折射出消费者对价格的极度敏感。这种趋势下,春秋航空“用服务减法换价格优势”的模式精准契合市场需求——通过拆分行李托运、餐食等附加服务,将基础票价压至全行业最低,吸引价格敏感型客群。
但低成本战略的副作用逐渐显现。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春秋航空累计投诉量达1.46万条,主要集中在附加收费项目过多。有乘客计算,购买廉价机票后,叠加行李费、餐食费等支出,实际成本可能超过全服务航司。这种“低价引流、高价变现”的模式,虽在短期内提升利润,却对品牌口碑造成冲击。
行业格局深刻调整中,春秋航空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全服务航司开始降价抢客,三大航今年国庆假期部分航线票价已接近廉航水平;另一方面,中国民航市场集中度远低于美国,前四大航司市场份额仅47%,价格战仍将持续。春秋航空CEO王煜坦言:“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乘客舒服,而是让乘客便宜地飞。”但要在低价与服务间找到平衡点,仍是廉航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铁竞争进一步挤压航空市场。数据显示,全国约四分之一的航线与高铁重合,后者凭借准点率、便捷性优势,在800公里以内中短途市场占据主导。民航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三大航持续亏损,累计亏损额超47亿元,行业供给过剩问题仍未解决。在这场持久战中,春秋航空的“抠门”哲学能否持续奏效,将决定其能否从“盈利王座”走向长期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