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最新光谱数据传回地球时,天文学界迎来了一场震撼——小行星带中的谷神星,这颗占据小行星带三分之一质量的矮行星,竟在坚硬的地壳之下藏着一处活跃的盐水层。科学家通过光谱分析确认,这里的液态水并非静止的“死水”,而是持续流动的“活海洋”,彻底改写了人类对这颗矮行星的认知。
谷神星的特殊性早有端倪。2015年“黎明号”探测器抵达时,其表面散布的百余个亮斑便引发了科学界的猜测。这些反光异常的区域被证实为水合盐沉积物,暗示着地下可能存在水冰。但直到韦伯望远镜介入,通过捕捉特定波长的红外信号,才像给天体做“CT扫描”般,精准定位出地下盐水层的动态特征。科学家形容,这种活跃程度如同“揣在口袋里的暖手宝”——外部看似冰冷,内部却因放射性元素衰变持续供热,维持着液态水的低冰点状态。
最令人兴奋的发现集中在奥卡托环形山区域。这片布满亮斑的撞击坑下方,正是盐水层最活跃的地带。过去认为小天体早已冷却的假设被彻底推翻: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释放出足够热量,配合盐水本身的低冰点特性,使得液态水得以在地下数公里深处持续流动。科学家推测,这些盐水甚至可能通过冰火山活动渗出地表,形成如今可见的亮斑沉积——这意味着谷神星的地下活动在最近数百万年间从未停歇。
尽管目前尚未发现生命迹象,但这一发现已让科学家重新审视太阳系的形成理论。传统观点认为,内侧小行星带以岩石为主,外侧则富含冰体,而谷神星恰好处在两者交界处,却同时具备冰壳与液态水。这种矛盾特性使其成为研究太阳系演化的“活化石”。有学者提出,地球早期海洋中的部分水分,或许正是由这类携带冰体的天体在碰撞中带来的。
需要澄清的是,所谓“沸腾海洋”并非字面意义的滚烫液态,而是强调其持续的动态活动。但即便如此,谷神星的地下水活跃程度也远超月球等同类天体。科学家比喻,这颗矮行星就像一台正在运转的“时间机器”,其内部活动记录着太阳系早期环境的珍贵信息。
随着韦伯望远镜持续观测,未来或许能捕捉到盐水流动的直接影像,甚至解析亮斑沉积的新旧差异。这些数据不仅将揭示谷神星自身的演化史,更可能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全新线索。正如一位研究员所言:“我们曾以为小行星带是行星形成的‘失败案例’,现在看来,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