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资本的交汇处,一场围绕具身智能的竞赛正在悄然展开。作为AI领域的领军者,阿里巴巴正通过内部研发与外部投资双管齐下,加速布局连接虚拟与物理世界的桥梁。这一战略转型不仅反映了行业趋势,更揭示了阿里对未来科技格局的深刻判断。
近期,阿里通义千问技术团队宣布成立具身智能研究小组,标志着其正式进军物理AI领域。这一动作与阿里云此前领投自变量机器人1.4亿美元融资形成呼应,展现出从资本布局到技术深耕的完整路径。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自2024年起已系统投资逐际动力、星动纪元等十余家具身智能企业,覆盖机械控制、传感器反馈等多个技术环节。
当前AI发展呈现显著"断层"特征:以GPT-4、通义千问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认知层面突飞猛进,但物理世界的交互能力仍显薄弱。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部署量将达10亿台,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美元。这种巨大潜力促使OpenAI、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纷纷加码,软银更以54亿美元收购ABB工业机器人业务,彰显行业变革的紧迫性。
阿里的战略选择与其商业生态密切相关。作为拥有菜鸟网络、盒马鲜生等实体业务的科技公司,其物流仓储、自动化供应链等场景天然具备具身智能应用条件。行业分析师指出,通过机器人研发,阿里既能验证大模型在真实环境中的适应性,又可拓展数据采集维度,将训练场景从文本图像延伸至机械控制等工业级应用。
技术层面,阿里已构建起覆盖算力、模型、硬件的全栈能力。其Qwen3-Max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在复杂任务分解上表现突出;Qwen3-VL则强化了3D空间感知,可精准识别物体位置与运动轨迹。阿里云智能集团负责人透露,目前超30家具身智能企业采用Qwen系列模型进行后训练,验证了其在动态视觉理解、路径规划等领域的核心优势。
基础设施方面,阿里云为研发提供了海量计算资源支撑。具身智能解决方案负责人王旭文表示,通过服务头部大模型公司和汽车新势力,阿里积累了大量工程架构经验,这些能力可高度复用于机器人研发。这种从模型底层到应用层的全链路支撑,使其在量产机器人赛道占据独特优势。
全球竞争格局中,各路玩家正加速卡位。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企业宣布今年量产千台人形机器人,机构热钱也持续涌入。数据显示,2024年具身智能领域单笔融资超5亿元的案例频现,涵盖机械控制、传感器反馈等多个技术方向。但行业仍面临关键挑战:如何让大模型有效融入物理世界交互,成为制约技术落地的核心瓶颈。
阿里的解决方案展现出差异化路径。其"全栈AI"闭环包含四层架构:以阿里云为计算地基,通义千问作为认知大脑,投资企业提供硬件执行单元,再通过菜鸟、盒马等场景反哺数据训练。这种飞轮效应使模型与算法能在真实物理反馈中快速迭代,形成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资本市场已对这一战略转型作出积极回应。高盛最新报告将阿里2026-2028年资本支出预测上调至4600亿元,认为其AI云计算突破与国际化潜力将重塑增长预期。当科技巨头们都在争夺物理世界入口时,阿里正通过构建从云端到地面的技术闭环,试图在新时代定义商业形态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