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起火的事故,一辆疑似小米SU7 Ultra的车辆在行驶中突发意外。事故发生后,现场多名路人试图通过破窗或开启车门的方式营救车内昏迷的车主,但均未能成功打开车门。最终,消防人员到场后扑灭火焰,并使用电锯破拆车门才将被困者救出。
这起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隐藏式门把手安全性的质疑。事故视频显示,车辆起火后,外部人员多次尝试砸窗并拉动车门把手,但因车门无法开启,救援行动被迫中断。尽管消防人员及时赶到,但被困者仍因火势蔓延和救援延误面临更大风险。这一场景与今年3月某高速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如出一辙,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非机械式门把手设计的担忧。
据了解,小米SU7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属于纯电控开关设计。这类门把手在车辆断电或线路受损时,可能因失去电力支持而无法从外部操作。尽管事故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门把手设计,但此类非机械结构在紧急情况下的可靠性问题已成为行业焦点。例如,在寒冷地区,隐藏式门把手曾因结冰导致无法弹出;而在事故中,电控系统的失效更可能直接阻碍救援。
事件发生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关于“紧急时刻如何开门”的科普视频,并强调鸿蒙智行车门锁的四重安全设计的重要性。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对行业设计争议的间接回应,同时也凸显了车企在安全冗余设计上的差异。
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为追求差异化优势,常在续航、智能座舱等领域进行技术迭代,但部分设计创新因忽视实际使用场景而引发争议。例如,异性方向盘和无物理按键中控等设计,虽提升了科技感,却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增加操作难度。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新势力车企为缩短研发周期,可能未充分测试极端情况下的系统可靠性,导致安全隐患。
此次事故也推动了监管层面的行动。今年9月,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车门外把手需具备机械冗余设计,确保事故断电后无需工具即可通过机械方式开启车门。这一规定与今年4月官方对智能驾驶功能的严格监管一脉相承,反映出监管机构正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为新能源汽车安全“兜底”。
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安全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智能驾驶的边界问题,均指向一个核心:汽车产品的本质是交通工具,其首要任务是保障用户生命安全。若厂商过度追求“伪创新”而忽视基础安全,类似的悲剧或将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