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为推动本地智能终端产业迈向全球领先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根据方案,到2027年,上海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形成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消费级终端品牌,并培育2家行业领军企业。同时,人工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的年产量均将超过千万台,构建起完整的智能终端生态体系。
在核心硬件领域,方案明确提出加强端侧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与布局。针对手机、计算机、智能眼镜等终端产品的需求,上海将加快SoC、CPU等核心芯片的研发进程,覆盖X86、ARM、RISC-V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同时,依托服务器算力芯片的技术优势,积极推动端侧GPU芯片的产业化发展,并支持3D异构集成、新型存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以提升芯片平台的算力和能效比。
为推动终端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方案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发展。上海将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品牌,建设年产千万台的生产基地,并推动传统计算机向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全面转型。未来,人工智能计算机将成为融合端侧大模型、分布式算力调度和多模态人机协作的智能生产力中枢,构建起“端-边-云”协同的智能算力网络。
在智能算力终端方面,方案提出加快边缘智算一体机的布局,开发支持大模型轻量化的推理一体机产品,打造即插即用的人工智能边端解决方案。同时,上海将建设智算服务器终端产业集群,提升万卡集群的系统调优能力,集聚国内优质企业,实现百亿级产业规模,并推动自主GPU、互联模块等核心部件的规模化应用。
机器人终端是方案关注的另一重点领域。上海将打造具备情感交互和技能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研发和量产制造,并推动端侧芯片、灵巧手、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化突破。方案还提出加速机器人终端向消费级市场的渗透,开发陪伴机器人、家庭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同时推动工业机器人的整零协同发展。
卫星互联网终端产品也被纳入方案的发展规划。围绕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和应用需求,上海将探索海洋、航空、应急等领域的终端应用场景,建设卫星终端智能产线,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卫星终端品牌,并形成十万级卫星终端整机的生产规模。
在终端关键技术方面,方案提出了五项具体举措,包括提升端侧模型性能、推动软硬件协同创新、强化智能模组能力等。例如,上海将支持智能终端用大模型的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端侧模型产品,并加快轻量化多模态端侧模型的研发,推进模型压缩技术的应用。同时,方案强调加强硬件与软件的协同调优,推动芯片、模型、终端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跨层联调优化。
为优化产业生态环境,方案明确提出提升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力度。通过产业转型基金、先导基金等投资工具,上海将加大对终端企业的融资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投融资。同时,方案鼓励国有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支持各类企业参与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鼓励优质企业对关键环节开展并购收购。
在产业集聚方面,方案提出深化市区协同,加快浦东新区、松江区、青浦区、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的发展。围绕智能终端上下游产业链,上海将打造产业集聚区,汇聚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和创新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全市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