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交通大学的实验室起步,到在华强北租下四张办公桌创业,再到如今服务全球300家头部企业,优艾智合创始人兼CEO张朝辉用八年时间,将移动操作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化。这家公司近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通过18C章程在主板上市,若成功将成为港股“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固定在生产线不同,优艾智合的产品兼具移动与操作能力——既能自主导航,又能完成搬运、上下料、巡检等复杂任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该公司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实现规模应用的厂商之一。2024年,其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收入位列全球第一,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排名榜首,能源及化工产业位居第二。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7790万元增至2.55亿元,但同期亏损分别为2.35亿元、2.6亿元和2亿元。张朝辉坦言,2024年内部定下“先胜后战”目标,核心是通过提高出货量、优化成本结构实现自我造血。他特别提到,通过统一零部件型号、与核心供应商深度合作,成功降低了采购成本。例如,电机、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的标准化,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带动整个产业链效率提升。
在半导体领域,优艾智合的机器人已进入多家头部晶圆厂。张朝辉回忆,早期为验证产品可靠性,团队需在客户工厂进行长达12至18个月的免费测试。一盒晶圆价值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机器人搭载二十多盒时,任何破损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这段“吃灰”的经历,最终转化为技术壁垒——目前其产品从未在客户现场发生碎片事故。
量产难题曾困扰团队。某知名3C企业一次性部署400多台机器人,直接拉动产能爬坡。张朝辉指出,机器人行业缺乏标准,企业往往需从制定内部标准做起,逐步推动行业甚至国家标准。他参与制定了十几项相关标准,涵盖产品性能、安全规范等领域。
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张朝辉认为公司仍处于“爬坡阶段”。2024年发布“一脑多态”架构后,团队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新增硬件形态,而非独立业务线。他观察到,部分同行已拿到大额订单,这表明市场需求正在释放。在他看来,机器人产业的未来需要多家公司共同培育,为不同场景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创业初期,张朝辉和团队曾抱着“拿锤子找钉子”的心态探索市场,如今更强调“场景为王”。他举例,过去可能因某个市场潜力大就开发产品,现在会通过行业专家调研验证需求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这种转变体现在产品策略上——精简SKU,聚焦打造经典产品。例如,某款机器人通过优化设计,部署成本和物料成本显著下降。
在客户选择上,优艾智合优先服务头部企业。张朝辉认为,大企业的需求更具普遍性,且容错空间更大。完成产品验证后,再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最终拓展至中小企业市场。这种路径与小米造车逻辑类似——集中资源打造爆款,而非采用车海战术。
面对投资人关于“市场空间”“巨头竞争”的质疑,张朝辉的应对策略是深耕细分场景。他引用《创新者的窘境》中的观点,认为初创企业需在巨头未关注的领域建立优势。通过五年投入和七八亿元研发支出,团队在特定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他强调,差异化能力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通过持续实践干出来的。
从程序员到硬件产品经理,张朝辉的角色转变折射出对行业认知的深化。他坦言,早年受互联网思维影响,追求“小步快跑”,如今明白硬件产品尤其是to B领域,必须经过充分调研和长期场景验证。他给自己设定的新目标是,成为优秀的硬件产品经理,这需要更强的战略定力和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把控。
对于具身智能赛道的热度,张朝辉认为当前处于“早期低水平过度竞争”阶段,类似家电行业早期的价格战。但他指出,这种竞争构建的能力难以形成核心壁垒。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消耗战中保持竞争力,确保当行业洗牌时仍能留在牌桌上。他特别提到,AI与机器人结合带来的创造力,让这个赛道未来三四年可能持续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