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十二年坚守终破局!西工大团队创新锂离子电池技术 助新能源汽车续航跃升

   时间:2025-10-16 03:56:4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续航焦虑与电池寿命问题始终是横亘在消费者面前的两大难题。西安工业大学新能源材料科研团队历经十二年攻关,在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破解"能量密度-寿命-安全"的全球性技术瓶颈提供了中国方案。

自2008年起,这支由60余名博士硕士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开启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研究。初期团队采取正负极材料分头攻关模式,经过五年技术沉淀,研究人员发现正负极材料在界面稳定性方面存在共性机理,遂调整策略转向材料体系融合创新。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为后续技术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

团队在实验中揭示,锂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的混排效应是导致正极材料电压衰减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发现,科研人员创新性提出"双相协同"理论框架,通过构建"耐蚀高导界面"体系,将导电/导锂功能相引入单相电极材料。这种材料表面功能化改性技术,同时解决了正负极材料存在的结构失稳、载流子输运受阻和界面腐蚀三大共性难题。

经过持续技术迭代,新型正负极材料实现能量密度提升30%-40%,制造成本降低30%-50%的突破性进展。在全固态电池研发领域,团队更是闯入国际"无人区"。面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在固态电池中的适配难题,科研人员通过调整材料组分配比,将电子电导率提升至临界值,成功突破技术瓶颈。

在实验攻坚阶段,团队成员保持日均10小时高强度工作,建立标准化实验流程。通过200余次材料配方优化和300余次电池装配验证,最终创下700次充放电循环零衰减的世界纪录。这项成果为开发600Wh/kg级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二年磨一剑,该团队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1篇,累计被引3614次,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其研发的宽温域10V固态电解质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不仅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升级,更培养出多位国家级科研人才,彰显了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价值。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