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受关注,多方发声:保安全底线,促智能驾驶稳步前行

   时间:2025-10-18 05:01:1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正引发全社会对安全问题的深度思考。在近期举办的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多位行业领军人物围绕技术安全与应用边界展开讨论,形成关于智能驾驶发展的核心共识:安全是技术创新的底线,但绝不能成为阻碍产业进步的藩篱。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当前公众对机器驾驶安全性的疑虑集中体现在对技术可靠性的认知不足。他强调,需要通过科学验证和场景化测试,用数据证明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同时建立完善的功能告知体系,避免用户因操作不当引发风险。针对机器驾驶的局限性,他特别提到"长尾场景"处理、感知系统盲区等技术瓶颈,主张通过车路协同和仿真测试提升系统鲁棒性。

清华大学教授赵福全从技术演进角度提出平衡观点。他认为,安全保障与技术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过度保守会扼杀技术活力,但盲目推进可能损害产业根基。他以航空业发展史为例,指出每次重大技术突破都伴随着安全标准的迭代升级,智能驾驶领域同样需要建立动态调整的安全认证体系。

车企代表在讨论中普遍强调用户价值导向。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智能网联技术的商业化必须以解决用户痛点为前提,任何脱离实际场景的功能开发都是不可持续的。赛力斯集团创始人张兴海则具体指出,辅助驾驶安全、电池安全、数据安全构成的"三维安全体系"已成为智能电动车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在技术突破与风险管控间找到精准平衡点。

供应链企业代表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透露,行业近期发生的典型事故已推动国家标准制定进程加速。他介绍称,新出台的强制性安全标准对感知系统精度、决策响应时间等关键指标作出明确规定,这将促使企业优化算法架构,提升系统在极端天气和突发状况下的应对能力。

与会专家普遍认同,智能驾驶的安全验证需要构建"三位一体"体系:在技术层面,通过海量真实道路数据训练优化算法;在监管层面,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认证机制;在用户层面,开展持续的安全教育普及。苗圩特别提出,应当鼓励车企与科技公司建立数据共享联盟,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构建行业级测试数据库,加速安全技术的迭代升级。

针对公众对机器驾驶的信任危机,多位专家建议采用"渐进式验证"策略。先在封闭园区、高速干线等结构化场景中积累安全里程,再逐步向城市复杂路况渗透。赵福全比喻称:"这就像新生儿学步,需要先在安全环境中掌握平衡,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