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塑各行业格局的当下,一场聚焦学科交叉的深度对话即将在同济大学展开。由同济大学图书馆主办的"学科交叉中的人工智能+"圆桌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1日在德文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办,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学者将共同描绘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发展图景。
本次论坛突破传统学术边界,首次集结设计、人文、医学、计算机、数学五大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是各自学科的权威专家,更是积极推动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者。论坛通过产学研多维视角,为参会者搭建理解AI技术本质、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立体化认知框架。
设计创意学院范凌教授将带来产业界的前沿洞察。作为特赞科技创始人,这位哈佛大学博士、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将解析AI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场景的转化路径,揭示创意产业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创立的企业已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中的重要坐标。
人文学院解学芳教授将从伦理维度展开思辨。这位同时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学者,将探讨虚拟世界构建对社会关系的重构,以及在技术狂飙时代如何坚守人文精神内核。她的研究为AI技术发展划定了价值边界。
外国语学院黄立鹤教授的跨界实践颇具启示意义。这位文科建设处副处长通过多模态符号学研究,创新运用AI技术破解脑健康领域难题,其成果展现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深度融合可能。他的案例为跨学科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朱磊研究员将解构技术底层逻辑。作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大模型与算法中心负责人,他将剖析支撑各类智能应用的算法架构,预测后大模型时代的技术演进方向。其研究为AI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数学科学学院关晓飞教授则聚焦智能计算的可解释性。这位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入选者,通过数学建模为AI"黑箱"注入确定性,其研究成果正在改变机器学习的底层范式。他的工作为AI技术可信发展奠定了数学基础。
论坛特别设置互动环节,参会者可与五位学者进行深度交流。活动主办方表示,这将是一次打破学科壁垒的思想碰撞,参与者不仅能获得AI技术发展的全景图,更能找到个人专业与智能时代的连接点。目前报名通道已开启,学生可通过"卓越星"平台,教职工通过"我的图书馆"系统完成注册。
这场汇聚智慧的思想盛宴,或将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当设计思维遇见算法逻辑,当人文关怀融合技术理性,跨学科碰撞产生的火花,正在照亮智能时代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