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菜籽油产业长期面临品质提升难题,本土菜籽品种多样性导致的杂质复杂问题,使得传统精炼工艺难以保证油脂纯净度,加工成本居高不下。这一困境不仅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更导致国产菜籽油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国内市场也面临进口产品的冲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历时三年研发的"国油智盾"智能精炼模组,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
项目核心成员吴佩霖同学介绍,团队针对20-50微米级微小杂质的过滤难题展开攻关。传统板框压滤机受限于过滤精度,对这类微粒的去除效果始终不理想。研发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流体动力学特性,创新提出"搅拌吸附分离"技术路线,将传统设备的单一功能模块分解为动态搅拌与静态吸附两个独立单元,实现了过滤效率的质的飞跃。
指导教师张正烨透露,项目启动初期即面临国外技术封锁的困境。团队在缺乏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自主搭建了材料力学实验室和流体模拟平台。经过137次材料配比实验,研发出兼具强度与孔隙率的复合吸附膜;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使搅拌桨转速与吸附膜再生周期形成动态匹配,将过滤能耗降低了42%。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的实践探索。指导老师许晓东回忆,在样机制造阶段,团队曾连续三个月驻守企业车间,收集了超过2000组运行数据。针对油液黏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创新设计了自适应温控系统,使设备在-5℃至45℃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过滤性能。这些技术积累最终转化为5项国家专利,其中3项为发明专利。
迈安德集团千吨级产线的应用数据验证了技术成效。采用新设备后,菜籽油酸价从0.8mgKOH/g降至0.3mgKOH/g,过氧化值控制在2.5mmol/kg以内,达到国际一级食用油标准。更显著的是,单吨精炼成本下降187元,按年处理10万吨计算,年节约成本可达1870万元。
在近日落幕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该项目从全国632个职教赛道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评审专家指出,该成果突破了国外设备在微粒过滤领域的技术垄断,特别是在高分子膜材料与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指导老师陶涛表示,团队正与三家油脂企业开展合作,计划年内完成5条产线的智能化改造。研发团队已着手开发第二代设备,拟增加在线质量监测模块,实现从原料投放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薛冰在颁奖现场强调,学校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近三年累计投入2300万元建设创新实践平台。通过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已孵化出47个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项目,其中12项实现技术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