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杨振宁与复旦的深厚情谊及精神传承

   时间:2025-10-19 00:23:4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的学者,不仅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更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杨振宁与复旦大学的渊源深厚。其父杨武之曾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而杨振宁本人与复旦的学术合作更是跨越数十年。上世纪70年代,他与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谷超豪等人共同研究规范场理论,被视为数学与物理学跨界合作的典范。1980年,复旦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称号;1984年,又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与中国科学界紧密联系的见证。

在复旦大学,杨振宁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学术范畴。1996年,他作为特邀嘉宾在“杨武之论坛”上发表演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投身科学。他的论文选集《杨振宁论文选集》更是许多物理学研究者必读的经典,书中不仅收录了他的代表作,还详细记录了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与困境,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指导。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陶瑞宝回忆,杨振宁的学术造诣令人敬仰,但他更难忘的是杨先生的平易近人。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杨振宁总是耐心倾听,给予启发性的指导。他的学识、品格与为人,深深影响了无数复旦学子。

作为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引路人,杨振宁的贡献不可磨灭。1979年,他邀请谷超豪、忻元龙等复旦学者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开启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者出国交流的先河。当时,中美尚未直接通航,学者们辗转巴黎抵达美国,而杨振宁则亲自安排生活细节,甚至开车带他们购物。他的提携与支持,让一批中青年学者得以走出国门,拓宽学术视野。

杨振宁还利用自身影响力,积极募捐设立基金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访学。复旦大学的多位教师,如杨福家、陈晓漫等,都曾通过这一渠道获得出国交流的机会。这种支持对于当时资源有限的中国高校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在学术合作方面,杨振宁与谷超豪的携手堪称经典。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杨振宁每次回国探亲都会到复旦大学与谷超豪等人交流。1977年,他们共同发表了《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实现了物理学与数学的深度融合。这一合作不仅为科学界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宝贵范例。

杨振宁对复旦大学的期望从未停止。2009年,他应邀赴复旦大学作专题演讲,题目为“物理的诱惑”。演讲当天,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和门口都站满了人。他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将复杂的物理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点燃了在场每一位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演讲前,他还与物理学系师生座谈,称赞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环境开阔,是理科发展的理想之地。几年后,包括物理学系在内的多个理科院系陆续迁入江湾校区,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2017年,95岁的杨振宁坚持站立着为“求是奖颁奖典礼”致辞。他欣慰地提到,中国年轻人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逐渐上升。如今,科学的重任已从前辈手中交接给青年学者,而杨振宁留下的精神火种,仍在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真理、不懈求索。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