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的演讲成为焦点。他不仅公布了小米汽车在电动化领域的阶段性成果,更将讨论重心转向智能化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出汽车行业正站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门槛上。据雷军透露,小米汽车交付量已突破40万辆,这一数据验证了其在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力,但他同时强调:“电动化是入场券,智能化才是决胜局。”
雷军将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阶段定义为“技术深水区”。他指出,自动驾驶、车联网、AI算法等领域的突破,将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以小米即将推出的YU7车型为例,该车采用全系统一硬件配置,仅辅助驾驶系统的研发投入就达57.9亿元。这种“超前配置”策略的逻辑在于:通过硬件预埋与软件持续迭代,让用户从购车首日即可体验高阶辅助驾驶功能,避免因技术迭代导致的体验断层。雷军坦言:“我们宁愿在初期承担更高成本,也要确保智能化体验的‘一步到位’。”
小米汽车的战略布局远不止于车辆本身。雷军提出“人车家全生态”概念,试图打破汽车与智能家居、移动设备的边界。例如,用户可通过车载系统远程调节家中空调温度,或在行车途中预约充电桩;车内语音助手能根据用户习惯推荐路线,甚至预测充电需求。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AI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学习。雷军解释:“当汽车能理解你的偏好、预测你的需求,它就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懂你的伙伴。”
AI大模型被雷军视为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他认为,传统汽车的功能升级往往依赖硬件堆砌,而AI大模型能让汽车具备“自我进化”能力——通过分析用户数据优化交互逻辑,甚至催生个性化服务订阅等新商业模式。小米的差异化优势在于生态协同:依托在手机、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积累,其车机系统能更高效地与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联动。但雷军也承认,智能化道路充满挑战:“如何确保用户数据安全?如何让算法适应复杂路况?如何避免技术堆砌导致的‘功能冗余’?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解决。”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汽车的角色正在从“交通工具”向“第三空间”转变。雷军预测,未来的汽车将具备主动服务能力:根据用户日程自动规划路线,在堵车时推荐娱乐内容,甚至通过车内传感器监测健康状态。他直言:“车企的竞争已从‘制造能力’转向‘科技能力’。小米的选择是,用生态思维重构汽车定义——它不仅是四个轮子的机器,更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生活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