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经网站Webb-site发布的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榜单引发市场关注。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以约6.8亿港元总报酬登顶榜首,这一数据源自其公司年报披露的薪酬构成,包含266.5万元人民币现金津贴、16万元人民币退休金计划供款,以及6.36亿元人民币股份支付费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笔高额股份薪酬并非实际到账收入,而是按照美国会计准则确认的账面费用。
根据激励计划,李想要获得这部分股份需满足双重条件:首先需完成企业设定的业绩考核目标,其次要以29.26美元/ADS的价格自筹资金认购。与当前理想汽车美股22.57美元/ADS的市场价格相比,这一认购价明显高于二级市场水平,意味着管理层需承担额外成本才能行使期权。这种"现金+高股权"的薪酬结构在理想汽车高管团队中较为普遍,总裁马东辉和首席财务官李铁的薪酬中,股份支付占比分别达到85.9%和88.6%。
财务数据显示,理想汽车正面临经营压力。2024年公司营收虽同比增长16.64%至1444.60亿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31.37%至80.32亿元。毛利率指标同样不容乐观,车辆毛利率从2023年的21.5%降至19.8%,整体毛利率下降1.7个百分点至20.5%。公司解释称,这主要源于产品组合调整和定价策略变化,虽然成本下降部分抵消了影响,但仍未能阻止盈利能力的下滑。
在2025年中期报告中,企业经营状况出现微妙变化。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99%至561.72亿元,但净利润同比增长2.82%至17.43亿元。毛利率指标有所改善,整体毛利率提升至20.3%,车辆毛利率回升至19.6%,主要得益于平均销售成本的降低。这种"增收不增利"到"减收增利"的转变,反映出企业在市场调整期的经营策略变化。
作为连续创业者,李想的商业版图扩张轨迹清晰可见。1999年放弃高考投身互联网创业,从"显卡之家"到"泡泡网",2005年实现年收入2000万元。随后转型汽车领域创办"汽车之家",2013年带领企业登陆纽交所。2015年开启第三次创业,成立车和家(理想汽车前身),坚持增程式技术路线。2019年首款车型理想ONE量产交付,截至2022年1月累计交付量突破13.64万辆。企业先后完成纳斯达克和港交所双重上市,构建起跨境资本平台。
天眼查信息显示,李想目前仍在16家存续企业中担任高管职务,包括江苏心电互动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在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中,其以400.3亿元身家位列第81名,较2024年的651.7亿元减少251.4亿元。这种财富波动既反映资本市场估值变化,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态势。从IT网站到汽车媒体,再到新能源造车,李想的创业历程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