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一微科技:全栈布局破局,以芯机融合之力驱动机器人生态革新

   时间:2025-10-18 22:42:4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全球机器人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向爆发期。根据中国信通院的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在2025年至2045年间实现跨越式增长,整机市场规模从20-50亿元跃升至10万亿元级别,2045年后更将突破1亿台的在用规模。资本的涌入印证了这一趋势——2014年至2024年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超430起,中国企业以40%的占比和超55亿美元的融资额成为核心力量。

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技术瓶颈。算力与功耗的矛盾、复杂场景下SLAM算法的稳定性不足、芯片-算法-整机的割裂问题,如同三座大山阻碍着机器人规模化落地。传统方案中,高负载感知任务常挤占CPU资源,导致运动控制或AI推理性能下降;动态环境中,传感器易因光线干扰出现数据失真;语义理解的缺失更让机器人难以执行人机协作等复杂任务。

在这场技术攻坚战中,珠海横琴的一微科技凭借“芯片+算法+系统方案”的一体化布局脱颖而出。这家深耕机器人领域十余年的企业,通过AM970机器人主控芯片和uSLAM技术平台,为行业提供了破局之道。AM970采用12nm工艺,集成四核64位大核与单核32位小核,支持10路传感器接入和5TOPS深度学习加速,其毫米级环境建模能力可实现CPU算力零侵占,让机器人在工业流水线或拥挤场所中保持高效运行。

针对复杂光线场景,AM970搭载的六目融合相机通过多视角数据融合,解决了强光直射或暗光环境下的避障难题。更关键的是,其语义解析能力使机器人能“看懂”环境——不仅能识别障碍物几何特征,还能理解物体类型、可通行区域等语义信息,从而支持自主导航和人机协作。例如,清洁机器人可根据任务目标直接规划路径,而非依赖最短几何路线,效率显著提升。

与芯片同步推出的uSLAM平台,则通过几何建图与语义理解的深度结合,重构了机器人路径规划逻辑。传统方案仅依赖几何地图,路径可能低效或不合理;uSLAM的语义增强功能让机器人能识别“危险区域”或“急停按钮”,主动调整行为。在动态环境中,该平台通过锁定固定结构(如门框)作为定位锚点,过滤行人等动态物体,即使特征稀疏也能保持定位精度。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一微科技对生态平台的构建。过去,芯片厂、算法厂、整机厂各自为战,导致产品落地时频繁“掉链子”。某商场配送机器人厂商曾因算力与功耗冲突、SLAM适配周期长,导致首批机器人在电梯口频繁“掉定位”,运营损失远超人力成本。一微科技的解决方案将“芯片+算法+系统”串成完整链路,整机厂只需在平台上迭代产品,无需从零整合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这种生态模式的优势在跨场景应用中尤为明显。一微的技术引擎可将智能清洁领域验证成熟的技术,快速复制到割草机器人、商用配送机器人等新兴品类。例如,其高精度控制执行模块和运动规划系统,能支持工业AMR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缩短系统集成商的适配周期,加快渠道商的售后响应。

芯机融合正在成为行业新趋势。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G1机器人展现实时感知与动作控制协同能力,天工2.0完成数小时零失误奔跑,开普勒K2实现30公斤金属箱搬运与盲盒分拣。这些案例表明,单点技术突破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场景,芯片设计与全栈工程的深度协作才是关键。国内厂商中,优必选Walker S1进入比亚迪、吉利工厂实训,宇树科技G1定价9.9万元且销量突破400台,乐聚与华为合作推动大模型与运动控制结合,均印证了这一趋势。

随着AI大模型和算力芯片演进,机器人正步入“具身智能”时代。英伟达2025年推出的Cosmos世界基础模型,聚焦制造和物流赛道,预示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理解与协作能力。一微科技的AM970芯片与uSLAM平台,配合开放生态,形成了“芯片-算法-系统”的完整组合。未来,随着工业、物流等场景的应用反馈持续回流,其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将进入正循环。

商业化层面,机器人产业已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化应用+稳定盈利”。2025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公司营收达2888亿元,同比增长13.8%,近九成企业实现盈利。头部企业订单频出,如智元、宇树中标中国移动亿元级项目,优必选中标9051万元设备采购,天太机器人签署万台级战略合作协议。

核心零部件板块成为产业链盈利高地。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毛利率达22.54%,净利率9.31%。一微科技作为“芯片+算法+系统方案”的底座型公司,通过开放平台实现芯片出货、算法授权、技术服务的多重变现,形成“硬件收入+生态增值”的双重驱动。这种模式使公司从单纯供应商转型为行业枢纽,市场天花板大幅拓展。

资本市场对平台型企业的估值逻辑正在转变。参考英伟达通过软硬件结合的开发者生态构筑护城河的经验,一微科技的生态策略意味着其增长不再依赖单点产品,而是转向持续成长路径。随着基于其平台的机器人销量增长,技术迭代与应用落地的正循环将加快释放商业潜力,推动这家企业从幕后走向推动行业质变的核心舞台。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