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科研领域在新能源电池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题被成功攻克,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质的飞跃。以往,100公斤的电池最多只能支持车辆行驶500公里,而如今这一续航瓶颈有望被突破,达到1000公里以上。
固态电池之所以尚未广泛普及,关键在于其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传输效率问题。锂离子作为电池中的“能量搬运工”,需要在正负极之间快速往返。然而,常用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高、易碎,而金属锂电极则柔软易变形,两者结合时界面接触不良,如同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严重影响了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性能。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多个科研团队展开了深入攻关,并取得了三大关键技术突破。首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研发出一种“特殊胶水”——碘离子。这种碘离子在电池工作时,能够像智能交通警察一样,主动引导锂离子流向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口处,填补缝隙和孔洞,使电极和电解质紧密贴合,从而解决了固-固界面接触的难题。
其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则采用了“柔性变身术”。他们利用聚合材料为电解质打造了一层坚韧的“骨架”,使电池具备了出色的抗拉耐拽性能。这种电池在经过2万次弯折、拧成麻花状等极端形变测试后,依然完好无损。同时,柔性骨架中加入的“化学小零件”还能提升锂离子的传输速度和电池的储电能力,使电池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最后,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氟力加固”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固态电池的安全性。他们利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使电极表面形成一层“氟化物保护壳”,有效防止了高电压对电解质的击穿。这项技术使电池在满电状态下经过针刺测试、120℃高温箱测试等极端条件考验时,依然不会发生爆炸,确保了电池的安全与续航。
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有望实现翻倍增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黄学杰团队联合多家机构,成功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固体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的紧密接触难题。黄学杰教授表示,最新研究成果使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在低压力甚至无压力下也能正常工作,电池性能在数百次循环充放电后依然保持稳定优异。
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不仅将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还将为新能源车产业链带来“降本增效”与“资源安全”的新机遇。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高度依赖钴、镍等稀缺金属,这些金属的储量有限、价格波动大,且进口依赖度高。而全固态电池技术通过解决金属锂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的界面接触与稳定性难题,为使用硫、硫化物、氯化物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正极材料创造了条件,显著降低了对稀缺金属的依赖。
黄学杰教授强调,此次技术突破的核心意义在于证明了以金属锂或锂合金作为无机电解质全固态电池的负极在工程化上是可行的。这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国际竞赛中,已从重要“跟跑者”转变为部分“领跑者”,为全球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