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伊利蒙牛包装“撞脸”引热议,消费者:产品品质与责任才是长久之计

   时间:2025-10-21 05:07:2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消费市场,消费者最为在意的往往不是产品外观的相似性,而是产品本身是否用心打造。毕竟,依靠营销手段获取的流量只是暂时的,企业若想实现长远发展,产品品质过硬才是关键所在。

近期,社交平台上关于伊利和蒙牛这对乳业“老搭档”包装相似度过高的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网友吐槽,在购买雪糕时,常常因为包装相似而买错产品。“就说同一个雪糕怎么包装有时候不一样,原来是两家的”“不仔细看真的很容易买错”,类似的抱怨屡见不鲜。

从雪糕到牛奶,从经典产品到新品,这两家企业的包装“撞脸”现象十分频繁。以雪糕为例,蒙牛2004年推出的经典产品“绿色心情”,其标志性的绿色包装深入人心。随后,伊利便推出了“伊利心情”,不仅产品名称相近,包装设计也极为相似。有网友调侃,自己本想买“绿色心情”,结果却买到了“伊利心情”,还以为“绿色心情”改名字了。

伊利的“巧乐兹”与蒙牛随便系列的“随心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两款雪糕都采用巧克力脆皮包裹雪糕,且都以棕色为主色调,相似度极高。许多消费者因此多次“中招”,甚至有人一直以为“随变”和“巧乐兹”是同一品牌的产品,没想到它们竟是竞争对手。

牛奶产品也未能幸免。2021年,蒙牛特仑苏推出了沙漠有机纯牛奶,采用沙色与绿色搭配的包装,营造出沙漠绿洲的感觉。这款产品的包装箱凭借“沙海明珠”的设计理念,成功获得了“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然而,伊利金典随后也推出了类似设计的包装。

对于这种包装“撞脸”现象,有业内人士透露,在行业内,包装“抄作业”并非秘密。当一方推出创新包装并获得市场认可后,另一方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推出相似设计。这种策略可以降低市场试错成本,还能借助已有产品的知名度快速打开市场。

实际上,包装“借鉴”现象并非乳业独有,在各行各业都较为常见。例如达利食品,旗下多个品牌采取“跟随”策略。达利园跟随好丽友,成为糕点类市场的领先品牌;可比克跟随乐事,在薯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和其正跟随王老吉,成为凉茶市场的知名品牌。

在汽车行业,也有类似情况。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对智能化、电子大屏的需求增加,许多国产汽车品牌都采用了双联屏设计。比如宝马新款车型的中控台面采用了贯穿式全液晶仪表盘设计,与奔驰的新车型颇为相似。但这种设计更多是顺应市场需求,而非单纯的“借鉴”。

有观点认为,产品外观相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当多家企业提供外观相似的产品时,竞争的焦点自然会转向产品质量和价格。对于企业来说,营销固然重要,但产品本身才是核心竞争力。

以全球知名的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和耐克为例,耐克的FlyKnit鞋面科技与阿迪达斯的Primeknit均采用针织工艺,旨在提升鞋子的轻盈、贴合与支撑性。但由于原材料和应用场景不同,这两项相似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不少消费者表示,虽然偶尔会因为包装相似而误购产品,但最终还是会根据产品质量做出选择。一位消费者称:“包装相似并不会影响我对产品本身的判断。”当品牌影响力足够大时,消费者会根据产品建立认知。例如,同为运动品牌的耐克和阿迪达斯,即使在技术类似的情况下,资深消费者也常常遵循“气垫鞋买耐克,跑鞋选阿迪”的消费习惯。

对于企业而言,核心关注点不应是“谁模仿了谁”,而是“谁的产品品质更好”“谁践行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以特仑苏为例,该品牌不仅在包装上不断创新,从“苗条装”到“梦幻盖”,再到“植物基盖”,而且在品质上也持续提升,从“纯牛奶”到“有机奶”,再到“沙漠有机”。最近推出的沙金套海产品,蛋白含量达到了4.3克,远超同行标准。蒙牛还积极推动包装的可持续循环,推出“4R1D”策略,通过减少用量、促进回收、重复利用、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降解材料,应对绿色转型挑战。

相反,如果品牌仅靠模仿包装来吸引消费者,却忽视产品品质和社会责任,即便短期内能够获得流量,也难以实现长期的消费者留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