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行业激烈竞争的浪潮中,易航智能凭借独特的“联合开发、共生合作”模式,逐渐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这家成立于十年前的企业,在经历了行业低谷与高峰后,正以务实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角色。
易航智能的转型始于与理想汽车的合作。当时,团队发现Mobileye的“黑盒”方案存在技术提升瓶颈,遂决定启动全栈自研。这一决策不仅推动了技术突破,更成为其后续与雷诺、上汽等国际车企合作的基石。在与雷诺的合作中,易航智能针对AEB功能展开深度研发,突破了国内企业普遍回避的转弯场景技术难题。通过多轮路测验证,其方案最终获得ENCAP主动安全五星认证,并在欧洲市场实现量产。
面对高速NOA领域的竞争,易航智能展现了独特的量产优势。在与上汽集团的合作中,公司凭借对量产流程的精准把控,在同期竞争中率先实现技术落地。创始人陈禹行坦言:“当时我们体量小、资源有限,但正因为专注量产环节,避免了技术路线上的弯路。”这种务实风格使其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当前智能驾驶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2024年以来,禾多科技资金链断裂、纵目科技上市受阻、毫末智行上市计划生变等事件,折射出行业生存压力。据元戎启行CEO周光预测,到2027年第三方智驾企业将仅存两至五家。在此背景下,易航智能提出“预研一代、开发一代、量产一代”的三阶段战略,通过与车企共建技术能力,形成深度绑定关系。
陈禹行将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归纳为四点:全栈技术兜底能力、行业领先的技术迭代速度、联合开发的知识转移机制,以及持续的技术领导力。他特别强调,车企需要的不仅是当下可用的技术,更是能引领未来发展的长期伙伴。“每个技术迭代周期都会淘汰一批企业,供应商必须证明自己能陪伴车企穿越周期。”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易航智能坚持“先落地再发声”的原则。其下一代端到端城市NOA方案,正是这种务实风格的体现。不同于部分企业“先宣传后开发”的策略,易航智能选择在技术成熟后再推向市场,确保产品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
对比行业内的其他模式,陈禹行认为“联合开发”更能满足车企的差异化需求。他指出,头部供应商方案同质化严重,而车企迫切需要具有独特性的技术方案。易航智能通过与车企共同梳理功能需求,实现了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模式既避免了“抱大腿”式依赖,也区别于华为的“高举高打”策略,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空间。
当前,易航智能已与多家新车企启动联合开发项目。陈禹行观察到,行业对智能驾驶供应商的价值认知正在回归理性:“过去车企高估了供应商价值,后来又走向自研极端,现在逐渐找到平衡点。”这种市场环境的成熟,为易航智能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在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易航智能的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只有同时具备技术深度与量产能力,能在车企研发体系中扮演赋能者角色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行业“大逃杀”中存活。正如陈禹行所言:“真正的价值创造,在于帮助客户建立可持续的技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