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5年可控核聚变成果频出:中国“核聚变第一阵营”多元探索结硕果

   时间:2025-10-21 18:54:1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央视《东方时空》栏目聚焦“十四五”期间中国科技突破,推出可控核聚变专题报道,展现了中国在核聚变能源领域的前沿探索与显著成果。作为“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正通过多技术路线协同创新,加速迈向“核聚变第一阵营”。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造太阳”,其原理是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释放出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这一设想在中国已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实践。2025年,中国核聚变研究频传捷报:1月,“东方超环”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运行1066秒;3月,“中国环流三号”首次达成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亿度”突破;4月,新奥集团研发的“玄龙50U”装置完成全球首例百万安培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5月更实现秒级1.2特斯拉以上强磁场运行,刷新了球形环装置的国际纪录。

这些突破背后,是中国核聚变产业链的完整布局。从上游的高温超导材料供应商,到中游的装置设计与制造企业,再到下游的科研机构与运营主体,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作。例如,“玄龙50U”的微波加热系统、真空室、磁体等核心部件已实现100%国产化,标志着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

技术路线上,中国同步推进氘氚反应与氢硼聚变两条路径。氢硼路线虽面临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0亿度以上的挑战,但科研团队通过“阶梯加热”策略逐步突破:先利用变压器原理加热至数百万度,再通过微波技术提升至数千万度,最终借助中性束注入实现超高温环境。新奥集团技术负责人刘敏胜解释:“这一过程类似用更高温度的粒子‘点燃’等离子体,从而突破温度极限。”

目前,中国已形成“国家队+企业”双轨驱动的创新格局。国有科研机构主导基础研究,民营企业则聚焦技术转化与工程应用。以新奥集团为例,其在氢硼路线上的突破不仅推动了装置小型化,还为未来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这种协同模式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核聚变竞赛中的竞争力。

随着“超级工厂”与“超级装备”的涌现,中国核聚变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例如,“玄龙50U”的强磁场与高温条件为氢硼聚变反应创造了理想环境,其国产化组件的研发也降低了对进口技术的依赖。这些进展为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未来有望成为解决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关键方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