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智能科学学院,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热潮正在学生群体中悄然兴起。从课堂到实习基地,从编程语言到项目实践,学子们用行动诠释着对这一领域的热爱与追求。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院校,该校智能科学学院凭借两个特色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吸引了众多对科技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副院长哈斯透露,学生们不仅对课程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更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期待。
大二学生潘滢如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自初中接触编程以来,她便深深迷上了这门学科。如今,她的课程表被Java、数据结构、数据库等专业课程填满。"公共课多的时候总盼着能深入专业领域,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去年,她与学姐合作开发的影视推荐网站虽不完美,却让她首次体会到"代码转化为实用工具"的喜悦。谈及未来,她眼神发亮:"我想专注计算机视觉研究,比如在博物馆设计手势控制音乐播放系统,或者参与文物图像修复项目。"
新生白平平的选择则源于家庭影响。受计算机专业姐姐的辅导员推荐,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正在攻克C++编程的她,看到同学尝试开发小程序后也跃跃欲试:"我想做些有创新性的东西。"对于职业规划,这位大一学生显得务实:"先积累实习经验,如果发展不顺再考虑考研或考公,最终目标是找到能发挥创造力的理想工作。"
大三学生纪鑫宇对专业的理解更为深刻。"用代码表达想法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她已熟练掌握多种编程语言,并参与开发过图书管理系统。通过学长学姐的返校分享,她认识到这个领域"两极分化"的就业现状:"能力强的人前景光明,否则很难被企业青睐。"因此,她将提升专业能力放在首位:"先准备考研,落榜再考虑就业,基础打牢后再确定具体方向。"
同班同学王子熒则将目光投向农业领域。他正在研发的农作物识别系统,将机器学习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既具创新性又有实用价值。"人工智能已经深度融入生活,"这位年轻学子说,"我想用专业知识帮助更多人。"对于职业规划,他明确表示:"优先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让技术真正落地应用。"
学生们的热情与选择,折射出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最新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已达5.15亿人,半年内增长2.66亿人,普及率达36.5%。报告特别指出,国产生成式大模型深受用户青睐,正推动各应用场景的智能化升级。
"希望把计算机视觉技术学精,开发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想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做出成绩。""期待开发结合蒙古语的智能软件,传播民族文化。"采访中,学子们的话语里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年轻的追梦者们正用代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科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