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航空工业哈飞厂房内,生产线各站位负责人已提前到岗,一场关于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的专题会议正在进行。与会者围绕"质量门"管理机制展开头脑风暴,全流程质量预防的思维导图在讨论中逐渐清晰。这家东北航空制造企业,凭借独特的"6C质量管理模式",不久前在中国质量大会上斩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成为行业质量创新的标杆。
"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这条刻在哈飞人骨子里的理念,通过"6C质量管理模式"得到系统化诠释。该模式以"大质量控制"和"大质量成本"为双核驱动,构建起包含人才管理、技术创新、数智化改造等七大支撑体系的创新框架。质量适航部部长蒋大明介绍,这种管理模式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AC312E直升机创下4600米高原索降纪录,运12系列飞机实现国产飞机国际适航认证"零"的突破,AC332直升机更是在今年完成7000米高空再启动试飞,刷新国产直升机试飞纪录。
在质量管控维度,哈飞实施"530龙腾计划"打造人才高地,三支队伍骨干人才比例提升至32%。科技创新体系攻克机器人自动制孔、大部件精准装配等关键技术,获科技进步特等奖。数智化改造方面,通过生产线升级形成三大核心制造能力,全寿命周期服务保障体系完成近百项国内外重大任务。供应链管理通过机载集成交付中心建设,构建起安全稳定的供应网络。安全管控体系覆盖16个业务领域,形成全过程质量保障闭环。
质量成本管理创新实践同样成效显著。企业通过"在损失成本中找问题,在预防成本中找机会"的管理思路,优化质量成本结构。预防成本投入增强带来质量隐患前移,鉴定成本优化提升检测效率,损失成本降低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这种管理思维使质量水平与效益实现同步提升,形成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
车间入口的"质量奖惩红黑榜"格外醒目,这个动态更新的质量积分制管理工具,是哈飞"质量门"管理的生动写照。在科研生产一线,质量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每个环节。从我国首架直升机直5的研制,到AC312系列、AC352民用直升机及运12系列飞机的自主生产,哈飞构建起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产品格局。科技信息与标准化部部长侯洋指出,企业攻克的低噪声旋翼设计、海洋环境腐蚀防护等技术瓶颈,使产品维护成本显著降低,复合材料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党建引领为质量管理注入红色动能。通过"党支部建在生产线、党小组设在一线班组"的组织架构,实现质量教育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质量指标纳入党建考核体系,党员质量攻坚团队破解多个技术瓶颈。工艺优化使生产线装配效率提升30%,工装运转率提高50%。质量模范的榜样力量,通过文化宣传平台转化为全员质量共识,形成"人人都是质量员"的生态氛围。
人才战略为质量强企提供根本保障。哈飞实施聚才、托举、汇智、共享、护航五大工程,构建起梯度合理的人才体系。通过博士人才引进、特聘专家制度、继续教育计划等措施,培育出既懂工艺又善创新的现场工程师队伍。这种人才布局与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有机互动,为持续创新提供不竭动力。在某机型关键零件加工中,工人秦世俊通过工艺创新使产品合格率达100%,生产效率提升近3倍,正是这种人才效应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