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旅景区的IP竞争,早已跨越“资源有无”的初级阶段,转向对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表达。当印象大红袍公司因过度依赖实景演出收入二次冲击IPO时,万岁山景区正凭借大宋市井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持续圈粉,而新加坡环球影城引入中国网文IP《道诡异仙》打造主题探险屋的举动,则揭示出当前景区IP开发的三大路径:单点突破的焦虑、本土创新的突破与国际混搭的探索。
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景区IP开发提供了天然土壤,但同质化困境依然普遍存在。问题根源不在于文化资源匮乏,而在于开发逻辑的偏差。多数景区陷入三大误区:将文化元素简单堆砌视为IP,认为挂红灯笼、卖手工糖就是文化表达;依赖实景演出等单一项目,如某景区85%收入依赖演出,存在“单点崩盘”风险;过度追求技术炫酷,却忽视内容与游客的情感共鸣,某景区AR古迹体验因虚拟人物与实景错位、卡顿严重,沦为“技术噱头”。
突破同质化陷阱的关键在于“接地气”。万岁山的成功源于用户思维:还原大宋市井生活,让游客穿汉服逛市集、参与“科举考试”“江湖比武”,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沉浸式体验满足年轻人对角色扮演的需求,远胜于传统实景演出。其核心逻辑是“游客想玩什么”,而非“我要展示什么”。
借力外部资源成为中小景区破局的有效策略。环球影城引入《道诡异仙》的案例显示,国际平台与本土IP的结合能实现双赢:前者提供成熟的主题乐园运营经验,后者自带1138万书粉的流量基础。这种模式不仅降低开发风险,也为中小景区提供新思路——与本地非遗传承人、网文作者合作,将文化内容转化为低成本、差异化的体验项目。
轻内容、慢培育的IP开发模式逐渐兴起。部分景区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技艺、民间故事,积累粉丝后再推出线下体验;或与网文平台合作,将景区场景融入小说,吸引粉丝“打卡”。这种“先内容后场景”的策略,风险低于重资产投入,且能精准触达目标群体。
景区IP的终极目标在于情感消费。未来趋势呈现两大方向:一是从重资产转向轻内容,通过定期举办“汉服节”“武侠主题周”或古镇“剧本杀”,以低成本、高灵活度的内容吸引游客;二是从本土竞争转向全球合作,将《山海经》神兽、京剧元素等包装成国际游客可感知的体验,实现文化输出与流量增长的双重目标。
印象大红袍的IPO风险与环球影城的IP混搭,为行业敲响警钟:过度依赖单一项目不可持续,开放灵活的开发思维才能创造惊喜。景区IP的成功不在于规模大小或路线选择,而在于能否跳出“赚快钱”的思维,通过差异化体验与游客建立情感连接——无论是大宋市集的“穿越感”、网文项目的“粉丝归属感”,还是非遗手作的“成就感”,都指向一个核心:让文化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