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普及浪潮下,“充电难”始终是困扰车主的核心痛点。传统充电模式中,车主需耗费时间寻找充电桩、排队等待空位,甚至面临电量耗尽却无法抵达充电点的窘境。如今,大连企业研发的一款储能式移动充电机器人,正以“桩找车”的创新模式,为新能源汽车补能带来颠覆性变革。

这款由大连坤达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发的移动充电设备,外观小巧灵活,可在狭窄停车场、社区道路等场景自由穿行。其核心技术亮点在于兼容光伏与储能系统,支持80千瓦大功率充放电,即使在-20℃至45℃的极端气候下仍能稳定运行。以普通家用新能源汽车为例,若需补充5-10度电以抵达附近充电桩,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费用远低于传统拖车救援。
用户操作流程被简化为“搜索-下单-监控”三步:通过手机APP定位周边支持移动充电的停车场,或实时查看可用充电资源,输入车位信息并预约时间后即可下单。系统后台的“充电小哥”智能平台接单后,机器人将依靠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算法自主导航,绕过障碍物抵达车辆旁,通过远程解锁充电口完成精准充电。整个过程中,车主可实时查看机器人位置、充电量、费用明细(含电费与服务费),并在线完成支付。
“该设备解决了充电桩覆盖率低、车位被占用等痛点,尤其适用于临时补能场景。”大连坤达自动化副总经理韩刚介绍,机器人支持“无感充电”模式——车主停车后即可离开,无需现场等待。其后台“智慧大脑”通过分析订单量、服务车辆类型、高峰时段等数据,可智能调度机器人至需求密集区域,优化投放与电量储备策略,类似共享单车的动态管理机制。
在成本方面,该设备展现出显著优势。若利用夜间风电弃电充电,每度电成本仅0.1元,充满150度电仅需15元;而在城市中心按0.5元/度电价计算,费用为75元。服务费则根据城市与场景差异浮动。目前,这款移动充电机器人已实现量产,年内将陆续进驻全国多个城市停车场,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外卖式”补能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