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离世后的第七天,社会各界对他的追思与重新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的科学家,其科学贡献与人生境界在公众视野中愈发清晰。
提及杨振宁,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与李政道共同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随着对这位科学家生平与成就的深入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他的科学贡献远不止于此。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其地位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提并论。这一理论揭示了基本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结构,为理解宇宙的微观世界提供了关键工具。
在宇称不守恒原理的发现上,杨振宁同样展现了其卓越的科学洞察力。1956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这一原理,打破了物理学界长期以来的对称性观念。这一理论预言后被吴健雄的实验所证实,引发了物理学界的巨大轰动,并迅速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认可,创造了诺贝尔奖历史上获奖速度最快的纪录。
除了上述两项成就外,杨振宁与巴克斯特各自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场论研究的新方向,促进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陈省身等数学大师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一代数结构在理论物理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
在追思杨振宁的过程中,人们不仅看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卓越成就,更感受到了他对物理的纯粹热爱和对科学创新的前瞻洞见。93岁时,他仍为国科大首届本科生纵论“物理之道”,鼓励学生保持对科学的热情与追求。87岁时,他在复旦大学以“物理的诱惑”为题进行演讲,用简洁的公式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了物理学的魅力与深度。
杨振宁的科学风格体现在“宁拙毋巧”“学无止境”的座右铭中。他始终保持着对新生事物的兴趣,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64岁时,他对高温超导现象展开研究,发现了Hubbard模型的对称性;58岁时,他首次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的核心思想,为后来的冷原子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年近90岁时,他仍像当年一样兴奋地投入新的研究中,其理论预言很快被实验所证实。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杨振宁还积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思考过程。他亲自编选的英文版《杨振宁论文选集》不仅收录了代表作,还详细记录了论文背后的思考过程、遇到的困境与灵光乍现的瞬间。这一选集滋养了一代代物理学人,成为他们科研道路上的重要参考。
杨振宁对科学创新的前瞻洞见不仅体现在物理领域。在2008年第一届浦江创新论坛上,他以《什么是创新》为题作主旨演讲,强调了创新在科技领域以及模式、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他认为,争夺国际话语权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重大挑战,需要创新精神来应对。
在合作方面,杨振宁同样展现了其开放的心态与卓越的领导力。他的两大诺贝尔奖级成就都是合作的直接产物,这在科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他的合作不仅限于粒子物理领域,还广泛涉足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追忆道,杨振宁曾主动邀请其留学期间的导师来清华大学访问,促成他们当面沟通,并在“墨子号”量子卫星项目中重启合作,最终实现了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杨振宁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到了起点。他的科学贡献与人生境界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不断追求与超越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