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54岁马斯克VS39岁新贵:人形机器人赛道,谁能先抵达未来生活?

   时间:2025-10-24 15:06:2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特斯拉与Figure的竞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2025年,两家公司几乎同步宣布推出第三代产品,但市场反响却呈现明显分化——Figure 03凭借家庭场景演示视频迅速出圈,而特斯拉Optimus V3的曝光仍停留在实验室片段层面。这场较量背后,折射出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的深层差异。

Figure创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选择了一条"视觉先行"的路径。其最新发布的Helix系统突破传统工程思维,通过嵌入手掌摄像头与柔性传感技术,使机器人具备3克级压力感知能力。这种设计让Figure 03在演示中展现出惊人的生活适配性:轻放碗盘时避开宠物,整理台面时精准识别物体,甚至能根据语音指令完成递送苹果等动态任务。更关键的是,公司同步启动的BotQ工厂已实现年产1.2万台产能,配合Project Go-Big数据集项目,正在构建覆盖厨房、仓库、办公室等场景的"世界记忆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斯克仍坚持"系统筑基"战略。特斯拉关闭Dojo训练中心后,将全部资源投入AI5/AI6芯片架构整合,同时放弃动作捕捉训练转而采用纯视频学习模式。这种技术路线虽能实现智能扩展,却面临触觉反馈缺失的致命短板——机器人能通过视觉理解任务流程,却无法感知操作力度。供应链端的困境更为突出,据内部人士透露,由于前臂执行器生产滞后,大量Optimus机体被迫滞留仓库,导致原定2025年5000-10000台的生产目标被迫推迟。

组织架构的动荡进一步加剧项目风险。2025年6月,工程副总裁兼Optimus项目负责人米兰·科瓦奇离职,随后特斯拉对前员工创立的机器人初创公司提起商业机密诉讼。这些变故直接影响到技术迭代节奏,马斯克在最新财报会议上承认:"机械手制造难度介于Model X与星舰之间,人类手部结构的复杂性远超预期。"这种技术瓶颈在财务数据中亦有体现,尽管他宣称Optimus V3将于2026年初量产,但2025年第三季度展示的原型机仍仅限于工程总部内的引导访客等基础功能。

市场策略的分野源于企业基因的根本差异。作为特斯拉生态的核心,Optimus承载着马斯克构建"机器人-能源-AI"三位一体体系的野心。他在《The All-in Podcast》节目中坦言:"若建立百万级机器人军团,必须确保绝对控制权。"这种谨慎态度使其叙事风格发生显著转变——从2024年股东大会上"每年生产10亿台"的激进预测,到2025年夏季电话会议中"原型机在办公室走动"的保守表述,宏大愿景正让位于工程现实。

Figure则展现出初创企业的敏捷特质。布雷特将公司定位为"唯一聚焦者",拒绝多元化业务拖累,将全部资源投入机器人落地。其BotQ工厂采用流水线制造替代手工组装,配合Helix系统形成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正在重塑产业标准。这种策略使其在公众认知层面占据先机,家庭场景演示视频引发的传播效应,远超特斯拉爆米花机操作片段的市场影响力。

技术路线的选择深刻影响着产业化进程。特斯拉掌握着能源网络、制造体系与供应链等核心环节,这些优势在规模化生产阶段将转化为成本壁垒。而Figure通过数据闭环构建的场景适应能力,则可能决定其能否突破"实验室产品"的局限。华鑫证券研报指出,马斯克工作重心回归机器人业务后,多线作战导致的进度滞后正在缓解,但机械手等关键部件的突破仍需时间。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