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完成转运至发射区,发射场各项设备设施均处于良好状态。技术人员正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系统检查与测试工作,标志着这项备受瞩目的航天任务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此次转运也意味着神舟二十号飞船在轨运行满六个月后,其返回地球的倒计时已正式启动。
自4月24日发射升空以来,神舟二十号飞船已持续在轨运行180天。作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环节,该飞船的圆满完成任务为后续载人航天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启动,返回舱着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
细心的航天爱好者或许注意到,飞船在发射阶段与在轨飞行时外观洁净如新,而返回地球后返回舱表面往往呈现焦黑状态。这种显著差异源于飞船重返大气层时经历的极端热环境。当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约7.9公里/秒)进入大气层时,高速运动导致的气动加热效应使舱体表面温度骤升至1000℃以上,这种物理现象在所有具备大气层的星球着陆过程中普遍存在。
以火星探测为例,此前多个火星着陆器在穿越火星稀薄大气层时,同样需要承受数百摄氏度的高温考验。金星探测面临更严峻挑战,其大气密度是地球的90倍,导致着陆器需承受更强烈的热冲击。相较之下,月球等无大气天体的着陆过程则无需应对此类问题。
尽管面临极端热环境,但载人飞船返回舱通过多重防护措施确保内部安全。舱体采用特殊耐高温合金制造,底部配备复合防热结构,表面涂覆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会逐步分解带走热量。这种设计既利用大气阻力实现自然减速,又避免了携带过量推进剂导致的有效载荷损失,为航天员创造了安全舒适的返回环境。
在航天器研发领域,两款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展同样引人注目。采用不锈钢箭体的朱雀三号火箭已完成加注合练与静态点火试验,其4.5米箭体直径与570吨起飞重量,可实现18吨级运载能力。该火箭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达20次,将显著降低星座组网与空间站补给任务的发射成本。
另一款力箭二号中型运载火箭已通过船箭分离与模态试验,其52米箭长与625吨起飞重量,可向太阳同步轨道输送8吨载荷,或向近地轨道运送12吨物资。该火箭未来将承担轻舟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为中国空间站提供灵活高效的物资补给方案。
这两款具备大运力、低成本特性的新型火箭,将共同推动我国大规模星座建设进程。通过提升发射效率与降低运输成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朝着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