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的推进过程中,苏州公路养护领域以创新为驱动,锚定“率先实现公路养护现代化”目标,通过智慧化、集约化、绿色低碳和应急保障四大路径,将普通公路打造成畅通出行“动脉”与城市匠心“流动名片”的双重载体,为全国公路养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智慧化是苏州公路养护的核心引擎。在感知端,AI巡查系统成为路面病害的“火眼金睛”,可精准识别毫米级裂缝;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则通过24小时数据采集,实时掌握结构安全状态。管理端通过数字化升级实现“三智能”:视频采集自动抓取病害、数据处理自动分类归档、计量统计自动生成报告。2024年试点的养护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将工程量统计、进度跟踪、档案管理等功能整合至统一平台,推动项目管理从“纸质化”向“数字化”跃迁。决策端构建的“一库一体系两模型”架构,整合了苏州750公里国省道全生命周期数据,将纸质资料转化为可分析的数字资产。通过优化国家规范指标,新增横向裂缝指数、修补状况指数等精细化标准,实现“车道级”病害诊断。基于39项关键参数的五级决策体系,可精准制定最优养护方案,彻底破解“何时养、养哪里、怎么养”的难题。
集约化模式通过打破传统养护边界,释放出显著效能。S230集中养护模式将路面占用时间压缩40%,G204、G312整线化养护打造出“路况优、效率高、环境美”的示范路段,G204同步应用的长寿命养护技术使修复周期延长至8年以上。昆山探索的区域一体化养护更具突破性:以“十六横十二纵三环”框架道路为核心,统筹国省道与农村公路,实现养护资金、作业标准、考核机制、市场监管、应急处置“五大统一”。该模式使机械设备利用率提升35%,养护业务规模扩大50%,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
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养护全链条。钢渣沥青路面技术将工业废料转化为优质路面材料,每年消耗钢渣12万吨,减少石料开采20万立方米。“自平衡反压式”桥梁支座更换技术通过“反压力+梁底标高”双控,确保梁体“只顶不升”,反压装置与垫石形成永久性支撑,既保障安全又减少建筑垃圾。空心板腔内注浆技术采用专用浆料覆盖裂缝与钢绞线,在不影响桥面通行的情况下,使桥梁耐久性提升60%。隐蔽工程检测方面,苏州创新采用潜水员、水下机器人、无人船协同作业,完成62座桥梁、934根墩柱/桩基检测,形成覆盖不同桩基形式、不同水深的成套检测方案,检测效率提升3倍。
应急保障体系构建起“全天候”安全网。昆山应急基地改扩建后,新增4个专用物资仓库、23个抢险车位,配套新能源充电站与海绵雨水系统,车辆物资调配速度提升50%。基地与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实现数据互通,整合道路监控、桥梁传感器与作业车辆信息,形成“看得见、调得动”的联动指挥平台。创新引入的“公路哨兵”体系进一步强化安全防护:智慧锥桶在车辆靠近时自动声光报警,高德预警精灵实时标注路面占用信息,提前引导车辆分流,实现养护施工与道路通行“零冲突”。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苏州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稳定在98%以上,四、五类桥梁(隧道)处置率达100%,养护科学决策覆盖率实现全覆盖。这些成果不仅验证了“苏式养护”模式的可行性,更以“绣花功夫”诠释了品质交通的深层内涵,为全国公路养护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