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部署为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正通过开放合作,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探索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步伐显著加快。今年以来,“人工智能+”行动全面落地,这一战略方向与全球科技领军企业及工业巨头的布局高度契合,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凭借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中国持续吸引外资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为全球产业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在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中,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博乐仁与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展开了一场高水平对话。他们围绕“AI+工业”如何重塑全球工业格局、影响日常生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博乐仁指出,未来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例如,工厂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关灯运行”——只需输入新零部件的设计方案,设备即可自动完成程序编写并生产出所需产品,即使面对小批量生产需求也能灵活调整。
博乐仁还分享了西门子正在推进的一项挑战:让人工智能根据客户提出的技术规格,完整设计出一列火车。他预计,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模型将生成接近实际生产的第一版设计方案。王坚对此表示认同,并补充道,AI不仅会催生前所未有的产品,还能在能源、材料和加工时间上实现显著优化,彻底改变传统制造理念。
作为全球工业巨头,西门子2024年全球营收约6000亿元人民币,其中14%至15%来自中国市场。博乐仁表示,西门子在中国拥有稳固的业务基础,涵盖制造业、工程与研发领域,并覆盖所有相关行业。他特别提到,中国在自主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速度和深度令人惊叹,海量数据正逐步实现可利用化。西门子近期启动了一系列本土化产品研发项目,中国团队仅用9个月就推出或改良了16条产品线,展现了巨大的创新活力。
王坚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的优势。他指出,中国年轻人对新技术充满热情,愿意尝试并接受失败,这种开放态度为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国制造业的完整产业链也为AI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讨论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时,王坚认为,当前技术不够成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真正的工业基础模型,仅依赖大语言模型难以突破瓶颈。他预测,未来五到十年,工业基础模型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博乐仁则分享了西门子的经验:企业应逐步提升自动化水平,并优先搭建合适的数据平台。他强调,数据平台是基础工程,虽然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但一旦建成,再部署AI等技术时,其价值将充分显现。
博乐仁还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各类应用程序,用户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AI。各种智能体将形成网络,相互协作、分配任务,共同完成复杂工作。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推动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