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凭借无需手动输入密码、一键即可完成交易的便捷特性,成为当下消费场景中的热门选择,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数字消费的普及,这些支付方式正悄然渗透进中老年群体的生活,却因操作认知差异和平台设计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消费困扰。

北京商报记者近期对十余名有网购经验的中老年人展开调研发现,超半数受访者曾遭遇“免密支付”被动开通或误操作的情况,部分人因“先用后付”功能陷入重复购买的困境。例如,一位王阿姨在拼多多平台下单食用油时,因未注意到“先用后付”的标注,误以为拼单失败未扣款,结果连续收到五桶油,最终在快递员帮助下才完成四桶退货。她坦言:“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了先用后付,支付流程变了,连扣款时间都搞不清,特别担心被乱扣钱。”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调研中,6位老年人表示遭遇过小额免密支付被自动开通,仅2人主动选择使用该功能。更有人误以为“先用后付”是平台默认设置,甚至将其与“产品试用”混淆,直到扣款时才察觉异常。一位受访者直言:“一直以为只能先用后付,根本不知道还能输密码支付,开通时间也完全不记得。”
中老年人对新型支付方式的排斥,源于其核心需求与功能设计之间的矛盾。7位受访者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人认为“先用后付”毫无实际用处,核心顾虑集中在“易误操作”和“资金安全”。例如,有老人因停车场缴费时误点弹窗开通免密支付,事后才发现;还有人因不了解“先用后付”逻辑,重复下单两袋大米;更有人误开通爱奇艺自动续费,半年后才察觉每月被扣30元。
问题的根源在于平台设计的“诱导性”。记者发现,部分平台将支付功能与优惠券、折扣绑定,或默认开通选项,关闭键却隐蔽难寻。一位老人尝试关闭免密支付时,翻遍手机设置仍无果;另一位因先用后付误操作下单,退货时还需承担运费。这种“开通容易关闭难”的现象,让中老年人直呼“被套路”。
“无感”支付模糊了资金流出的感知,成为非理性消费的诱因。王阿姨回忆,曾在某短视频平台购物时不知不觉开通免密支付,因“每次就几十块”的小额特性放松警惕,结果一个月下单近30个快递,次月查询银行卡时发现少了近千元,“还以为账户被盗刷了,实际上很多支出根本没必要”。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2.0%。移动支付已深入购物、交通、菜场等高频场景,中老年人虽认可其便利性,但对支付工具的核心需求仍是“简单、安全”。然而,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功能在实际使用中,未能满足这一需求。
专家指出,平台在推广新型支付方式时,对中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考虑不足。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认为,部分平台存在信息透明度不足、消费者教育缺失的问题,导致中老年人在无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定,造成经济和资源浪费。他建议,平台在开通流程中应对关键条款单独提示,并由用户手动确认,甚至推出“老年友好版”交易流程。
知名经济学家盘和林则表示,中老年用户对线上信用系统了解有限,平台应避免向其推送免密支付等具有信用支付性质的功能,防止因操作失误留下不良记录。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进一步指出,当前问题暴露了科技迭代速度与中老年人实际应用需求的失衡,看似简化的支付流程,反而成为他们的“障碍”。
如何平衡便利与风险?专家建议,可将“支付功能的安全与适配设计”纳入强制性标准,要求平台在开通先用后付、免密支付或自动扣款前,增加明确勾选、二次提示等步骤。同时,建立“先行赔付”机制,若因诱导开通、误扣款导致中老年用户损失,电商平台应先行垫付,再向合作方追偿。
“支付本质是工具,既要高效,更要通过人性化设计控制风险。”王蓬博强调,只有兼顾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移动支付才能真正成为普惠性的便利工具。










